旅遊“說走就走” 11.8%受訪者不做計劃就上路
2014年08月13日
拋開一切顧慮,“說走就走”的旅行觀念,近年來影響了越來越多的人。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2018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今年以來,76.7%的受訪者出門旅行過。雖然大多數受訪者出行時間多集中在法定假日和雙休日,但54.1%的受訪者傾向於自己安排行程,有11.8%的受訪者會選擇不做計劃,背上包就上路。
受訪者中,學生、上班族、自由職業者、退休者分別占10.9%、74.7%、10.7%、2.5%。
正在德國英戈爾施塔特應用技術大學做交換生的劉娛告訴記者,今年3月初,她一個人去了奧地利和匈牙利。“這是我第一次一個人做長途旅行,一切都自己搞定,去哪裏也完全隨心。”劉娛說,雖然沒人陪,但她感覺格外自由。
在北京某網站工作的祝佳音,每年至少會為自己安排三次長途旅行。祝佳音坦言,雖然自己是一名旅遊愛好者,但每一次旅行,準備時間最短也要兩到三天。
調查顯示,受訪者旅行時間大多依然集中在法定假日(47.1%)和雙休日(40.4%),其次是年假(32.6%)。15.2%的受訪者表示只要有旅行的想法,隨時都會付諸實踐。
在旅行方式的選擇上,54.1%的受訪者會查閱旅遊攻略、交通信息,自己制定行程;34.5%的受訪者會報團讓旅行社安排;31.4%的受訪者會參考別人的旅行方式。不做計劃,背包就上路的受訪者占11.8%。
從目的地看,名勝古跡、名山大川等著名景點(42.3%)依然是受訪者的主要選擇。23.8%的受訪者會選擇去知名度較小、遊客較少的地方;29.5%的受訪者對目的地沒有特別偏好,“只要是沒去過的都可以”。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休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認為,“說走就走”一族通常有三個特點:年輕人居多、個性自由、收入較低。“不過,現在也有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旅行經驗,他們可能工作一段時間後就休假或辭職出去旅遊,錢花完了再回來掙錢。旅行的收獲讓他們在工作中精力充沛、富有創造性。”他表示,這種旅行方式熱起來,可能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經濟上的支持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現在大眾傳媒對於這種旅行方式的宣傳和旅遊電子商務的發展也為‘說走就走’提供了可能。”東南大學旅遊管理系講師陳鋼華指出。
調查顯示,“放松心情,緩解壓力”(70.1%)是受訪者出行的最普遍動機;其次是“開拓眼界,增長見識”(49.2%)。受訪者出行的其他動機還包括:品嘗美食、購物消費(38.9%);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36.9%);拓展人脈、結交朋友(14.1%);接受挑戰、磨練意誌(14.1%);尋找創作素材和靈感(6.4%)等。
今年剛從東南大學畢業的陸艷芳,現在是無錫市的一名“大學生村官”。上大學時,她曾跟男朋友一起一時興起去徽杭古道旅行,一天之內走了20公裏。在她看來,說走就走不但是思想上的“沖動”,更是消費上的“沖動”,經濟條件對於旅行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制約條件。
調查顯示,受訪者未能實現旅行想法的三大主要原因是“假日太少或太短”(51.8%)、“工作、學習太忙”(51.6%)和“經濟不寬裕”(50.5%)。此外,“沒有旅伴”(22.9%)、“懶得付諸實踐”(17.8%)、“擔心人身財產安全”(16.1%)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出行的願望,還有13.6%的人“嫌麻煩”。
“從旅遊學上來講,‘說走就走’有時會對旅遊目的地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陳鋼華指出,因為他們旅行的計劃性不是很強,對於目的地的風俗習慣、環境可能不那麽熟悉,也許會出現破壞環境、沖撞當地文化習俗等狀況。他提醒道,出於安全考慮,旅行最好是建立在對要去的地方有一定了解,對旅行行程有一定安排的基礎上。
新聞來源:民航資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