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有利物流業發展

2013年11月5日

鍾 山

十月十五至十七日,物流業發展委員會聯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在澳門舉行第八屆兩岸四地物流合作與發展大會,商議如何推動兩岸四地物流業發展。當中包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及具體培訓項目合作,培養澳門物流業專業人才。物流業發展委員會委員、珠澳跨境工業園區商會會長陳維熾表示,港珠澳大橋為澳門提供很大優勢,透過香港深水港彌補澳門不足,為物流產業提供很大發展空間。

澳門交通局官員表示,港珠澳大橋落腳點除了客運安排,也考慮到兩地陸路運輸新模式轉換,因此人工島已預留空間作為轉運安排,服務本地市場。有關部門正研究人工島與機場連接是否有快速通關安排,如有,貨物在澳門國際機場降落之後,可通過港珠澳大橋送到香港。由於香港的貨運業務繁忙,泊位緊張,香港新機場現時正計劃興建第三條跑道。新跑道落成前,部分貨物可分流到澳門,這對澳門將是一個商機。

也有學者指出,目前香港機場已呈飽和,香港機場規劃興建第三條跑道的計劃預計到二○一五年才會正式拍板落實,而最終建成要等到二○二三年,這無疑給澳門國際機場再一次帶來契機。由於澳門國際機場與香港新機場的距離較近,港珠澳大橋為澳門國際機場連接香港客貨源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如果港珠澳大橋實行方便的出入境政策,澳門國際機場與香港新機場之間車程將縮短至約二十分鐘。另一方面,澳門國際機場的成本低於香港機場,而利用率不高。因此在拓展市場的過程中,收費方面會有更大的談判空間。加上澳門與香港同是自由港,在法律、關務等方面,比深圳、廣州等城市要方便很多,而且不用考慮關稅等問題,不論是從成本上還是速度上均比內地其他城市有優勢。

統計資料顯示,二○一一年澳門空運貨量少於四萬噸,其中入口佔26%,出口佔52%,轉口則為22%;現時每天班機已由高峰期六十五班縮減到現在的五班,而貨機包機也改成了客機機艙帶貨,行業嚴重萎縮。此外,澳門市場份額少,基礎設施不齊全,機場規模不能滿足航空運輸處理貨物的能力等因素,也制約著空港物流業的發展。另外,長期以來,澳門物流業發展屢遇瓶頸,只有貨入、無貨出,造成物流業成本居高不下。業界十分關注如何更好地利用機場與人工島物流中心的位置,令貨物雙向往來,減低物流成本。業界人士指出,物流業支撐旅遊業、會展業等發展,還令行業本身具生存能力,提升機場貨運,亦可推動經濟適度多元。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把民航業定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戰略產業,並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動航空經濟發展。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李家祥在出席二○一三年中國民航發展論壇並作主題為「航空經濟與環境保護」演講時指出,中國民航擁有二千零一架運輸飛機,一千零九架通用飛機及一百八十三個民用機場,其中一百三十四個小型機場。每平方公里平均0.19個。而美國0.57、歐盟0.92、日本2.9、印度0.38。中國僅相當於印度的一半。二○一九年中國機場將達到二百六十個,而這一百三十四個小型機場每年虧損二十九億元人民幣,平均二千萬元。他認為,只要把機場改為公共設施,經營性負債立刻可成為盈利。航空運輸是21世紀國家經濟發展的驅動力,通過民航業所聚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資訊流等優勢資源,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正在產生著強大的輻射效應,「臨空經濟區」已成為現代化國際經濟中心城市迅速發展的重要後盾。

統計數據顯示,澳門物流及倉儲行業創造的生產總值於二○○一年約五十四億澳門元,至二○一一年約一百四十八億元,十年間累計增長約170%;但遠追不上GDP增速,二○一一年GDP總值較二○○一年增達500%。二零零一年物流行業登記的從業數目為一千四百六十二家,二○一一年增至二千一百一十一家,累計增長僅44%。當中大部分為個體戶,難以形成物流規模效應。

物流業界認爲,澳門物流業要彰顯優勢,就要抓緊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的區域優勢,加強與葡語系國家的互動,並打造為葡語國家貨品來往內地的空運物流中轉站;其次就是港珠澳大橋快將落成,將為澳門物流業帶來新商機,但亦潛藏著危機。所謂危機,就是澳門現時物流業發展仍停留在人才、技術的制肘,仍未跟上發展步伐。業界指出,澳門正打造成為國際休閒中心,每年可吸引三千萬旅客,需要物流業提供優質配送服務。但是,澳門的物流業未能跟上社會經濟發展,希望政府提供更多支援,包括人才培訓、技術支援、物流中心配置等,令澳門物流業可在區域中佔一席位,令物流業發展成為新的經濟支柱。

新聞來源:民航論壇 濠江日報 2013年11月4日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