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機場傳來喜訊

2014年12月20日

澳門機場傳來喜訊

正值澳門舉城歡慶回歸十五周年之際,澳門對外窗口單位——澳門國際機場傳來喜訊:二○一四年全年旅客輸送量預計接近五百五十萬人次,創歷史新高,緊逼每年六百萬人次機場設計客運量的極限;貨運量一舉扭轉自二○○八年受"兩岸直航"衝擊連續負增長的局面,反負變正,預計全年增長百分之七。這無疑為回歸大慶增光添彩的重要訊息。

迎來雙贏大好局面

不僅僅着眼於自身盈虧、更將國家整體利益放在首位的澳門國際機場,在兩岸"三通"時期一直充當兩岸往來的橋樑,兩岸之間的中轉旅客量佔總客運量的一半以上,為開創兩岸之間"一機到底"、"間接直航"的通航模式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時自身亦獲利。

但是,隨着二○○八年"兩岸直航"的實現,兩岸經澳門國際機場的中轉旅客量的年跌幅量遞增,如此龐大的客運量的流失,給澳門國際機場的生存造成巨大衝擊。然而,機場上下並不氣餒,他們認識到,推動祖國統一大業乃國家的整體利益,而確保國家整體利益優先,更是每個澳門人、澳門企業理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機場決策層視危機為機遇,藉此在經營策略上進行了一系列大力調整,諸如把機場發展重心從原先服務於"兩岸中轉"調整到點對點的目的地機場;制定鼓勵航空公司新開航線和在現有航線上增開航班;吸引更多廉價航空公司落戶機場;採用複合多元化建立新市場,通過向不同市場提供服務分散風險等等。經過數年不懈努力,終於迎來了服務與利潤雙贏的大好局面。

提高國際市場身價

不難看出,上述澳門國際機場發展變化歷程所傳遞出的含義:不糾結於企業一時的得與失,服務並服從於國家大局,凡事都需把自身利益和國家利益放在一起考慮,堅持國家整體利益和機場利益相結合,將兩者有機統一於推進"一國兩制"的實踐中去。這既是澳門國際機場"以小搏大"的生存真諦,亦是澳門"一國兩制"十五年成功實踐的真實寫照,更是澳門未來進一步發展繁榮的致勝法寶。

澳門有今天,首位的是國家的悉心呵護:"自由行"政策,每年幾千萬的遊客為澳門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翠亨新區、粵澳合作、給予珠海橫琴五平方公里土地作為粵澳產業園區用地等等,這些政策與措施拓寬了澳門的發展空間,為再造一個"新澳門"創造了優厚條件;CEPA協議進一步強化了內地與澳門在各領域上的互惠與交流,對澳門長遠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將澳門作出"一個中心一個平台"的定位,即"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進一步凸顯了澳門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國家在澳門設立中葡論壇常設秘書處,將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系國家聯絡的平台,為澳門打開國際市場提高了身價;國家最高領導人先後四次來澳門視察,更給了澳門非同尋常的地位與榮耀。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無不飽含着國家及大陸同胞對澳門的特殊關懷與厚愛。

善款高居全國榜首

也正因為此,澳門社會才有了將心比心的切膚之感,正如澳門紅十字會中央委員會主席黃如楷先生所感言的:"澳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淡水、百分之六十左右的電力、百分之八十的糧食和幾乎全部的活禽鮮蔬、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遊客,均由內地常年不斷地供應。國家和內地民衆為澳門付出得太多!"故而,在那場震撼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中,當時僅有五十多萬人口的澳門共捐獻善款高達六十多億澳門元,以每位澳門人均捐一點二萬元的數額高居全國各省區、直轄市榜首。

也正因為此,經濟適度多元化才愈來愈得到全澳門上下的一致認同,認識到澳門經濟高度依賴博彩業既令澳門缺乏抗爭的底氣,又不符合國家的整體利益。故而,近年來,會展業、休閑旅遊業、商品零售業等如雨後春筍般蓬勃崛起,澳門正在向經濟適度多元化的目標一步步靠近。

折射出中國吸引力

縱觀當下,不論微觀如澳門國際機場所取得的成績,還是宏觀如整個澳門所取得的成就,內含一條鮮明的主線或規律,即他們統統不是一個單獨的經濟體,唯有依賴廣闊的內陸腹地;祇有與祖國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道路才能愈走愈寬廣。說穿了,澳門折射的是中國的巨大吸引力。澳門放在世界任何一個其他國家裏,都不會有現在的發展。

站在澳門回歸十五年的歷史節點上,回顧以往走過的路,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相統一,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特區高度自治權相統一,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後盾作用和提高特區自身競爭力相統一,自覺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和促進特區長期繁榮穩定相統一,乃是澳門"一國兩制"實踐獲得巨大成功的經驗之基。

新聞來源:澳門日報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