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頭等艙發展史:它的最終結局可能是消失

2017年11月29日

1.jpg

32寸高清顯示屏、雙人洗手間、全尺寸衣櫃、實木地板、情境氛圍燈光、平躺雙人臥床、40平方英尺的獨立隔間……如果看到新加坡和阿聯酋兩家航空公司最新的頭等艙設計和硬件配置,相信沒誰不想體驗這種雲上的舒適。

2.jpg

民航幾乎就是高品質出行的代名詞,它比地面和水上交通更快捷高效,機上體驗和服務的品質穩定又優良,是不少人的出行首選。而頭等艙作為機上最高等級的艙位,又比商務和經濟艙享有無可比擬的資源:最豪華的環境、最寬敞的空間、最精美的餐食、最優質的服務……彷彿就連坐頭等艙的乘客也比其他人擁有更特殊的身份。

3.jpg

民航是西方世界的產物,在最早期的階段,飛機上是沒有艙位區分的。那時候的飛機又窄又長,機艙內的佈局和現在的大巴車很像,機頭的操縱台坐著駕駛飛機的飛行員,在他們身後乘客們坐在兩列簡易的座椅之上,沒有上下層也沒有空乘服務,就連獨立的駕駛艙也沒有。之後受到豪華列車和郵輪上根據不同功能劃分不同區塊的啟發,民航也開始給乘客劃分了獨立的乘機區域,並依不同航線和乘客的需求而設立了可以平躺的臥舖、給客人社交喝酒抽雪茄的酒廊、供應五六種高級菜品的餐吧,以及供女性乘客整理衣著妝容的化妝室,慢慢地乘機體驗也變得很舒適了。可即便如此,當時的飛機上仍然不分艙位,任何乘客都平等享有使用機上設施和服務的權利。

4.jpg

到了1950年代中期,俄羅斯航空公司的前身蘇聯國家航空為了讓機上體驗和西方航空公司的一樣好,於是把國際航線上的部分座位隔離開來,又用木材和皮革等裝飾讓隔間內既高級又舒適,這就有了更加高級的艙位。之後“頭等艙”和“經濟艙”兩種艙位就被發明了出來,這一做法也逐漸被西方航空公司效仿。


但當時頭等艙的價格是大部分人無法承擔的:在1973年坐蘇聯國家航空從莫斯科飛到東京,單程頭等艙的票價相當於普通工人14個月的工資;同時到了1980年代,很多美國航空公司的頭等艙也面臨著無人問津或折價銷售的局面。所以慢慢的,航空公司也開始把部分頭等艙的空間改為介於頭等艙和經濟艙之間的商務艙和超級經濟艙,以滿足希望舒適飛行又不願支付太高費用的旅客。

5.jpg

而再往後,航空公司間​​激烈的競爭和廉價航空公司的出現讓機票價格比以前更便宜了,願為獨立空間和更好的餐食而支付高額價格的人越來越少,於是最近二十年裡頭等艙的數量也隨需求的減少一同縮水。


目前為止,新西蘭航空、菲律賓航空、智利航空、土耳其航空、達美航空等國外航空公司,以及中國的天津航空、中聯航、海南航空都已全部或者部分取消了航班上的頭等艙艙位,僅有國航、全日空、新加坡航空、美聯航、阿聯酋航空、英國航空、法國航空等30家左右的航空公司仍然維持著頭等艙的運營。


同時頭等艙的縮水也將成為民航未來的趨勢,美國航空和美聯航都將在2018年減少頭等艙的數量,僅在部分航班提供頭等艙給乘客。


所以從這個趨勢看來,飛機上的艙位是更平民化了,沒準到更遠的將來機上軟硬件設施再提升一個檔次,那時候又會回到不分艙位的情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阿聯酋航空、oddstuffmagazine、thepointsguy


新聞來源:界面新聞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