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航協張保建: 澳機場可成區內樞紐

2018年12月24日

鍾山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簡稱「國際航協」)宣佈,北亞區副總裁張保建於二○一八年十二月十四日正式退休。張保建先生長期關注並支持澳門民航業的發展,他曾經指出,在亞洲地區有兩個大市場,一是中國,一是東南亞。兩地之間最佳位置便是香港與澳門。由於香港機場已飽和,至今仍未通過修建第三條跑道,澳門的發展有更多空間,甚至可成為區內樞紐。

張保建於一九九四年離開中國民用航空局,籌建國際航協中國辦公室。在他的領導下,國際航協北亞區成員航空公司的數量已增至三十六家,中國亦是成員數量最多的國家。經過二十四年的發展,國際航協中國團隊的數量從三人增加到一百三十餘人。中國區BSP的成績勇奪全球之冠,僅二○一七年,交易量就高達一億九千萬次。

回顧澳門航空運輸發展二十多年,張保建認為這是一個里程碑。二十年前,澳門水陸路交通很不方便,相對封閉。近年澳門經濟發展迅速與航空業有很大關係,航空運輸不僅提供了交通便利,最重要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成立二十餘年的澳門航空,已「長大成人」。過去曾經歷大起大落,為兩岸提供中轉橋樑作用,兩岸直航後,航空公司曾有一陣子徬徨,到今天有盈利,是很不容易。

至於澳門國際機場對航空交通運輸貢獻有目共睹,作為準公共設施,不應以盈利為目的,如今做到不虧本有盈利,且以非航空收入為主,實屬難得。他指出,一個機場成功之處,應以非航空收入為主,透過讓利予航空公司,藉此吸引更多航空公司到來,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世界上能做到此點的機場為數不多,倫敦希斯路機場是其一,在中國的機場則更屈指可數,只有廈門機場及澳門國際機場。IATA一直呼籲機場對航空公司減少收費,作為基礎公共設施提供交通便利。
對澳門國際機場的前景,張保建投下信心一票。航空運輸業奉為聖經的《芝加哥公約》強調雙邊對飛,澳門則是全球少數沒有此限制,歡迎各地航空公司可以來飛,這是澳門有得天獨厚的政策優勢。

社會關注港珠澳大橋落成,澳門到香港國際機場只需半小時,等於澳門多了一個國際機場,可能為澳門國際機場帶來挑戰。張保建指出,由於香港國際機場已飽和,如沒有第三條跑道就沒有起降空間。直至二○一五年初,香港才通過增建第三條跑道,通過後到修好還要十年時間,中間因機場容量不夠所帶來巨大的空缺,港珠澳大橋落成後,澳門國際機場可發揮更大作用。

在亞洲地區有兩個大市場,一是中國,一是東南亞,處在兩者最佳位置便是港澳。香港機場已飽和,澳門的發展有更多空間,甚至可以成為樞紐。他解釋,樞紐不一定看地理位置,亦不以當地人口來算,更看重服務的旅客量。如美國最大機場不是紐約,卻是阿特蘭大機場,亦是全球最大機場。美國的孟菲斯更是全球最大貨運市場。他看不出本地區有誰比澳門更有條件作為樞紐,既有政策開放,且機場有擴建機會。

新聞來源:民航論壇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