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政府向中小機場提供財政補貼

2019年09月23日

作者:鍾山

       不久前,本欄談到內地大部分小型機場處於虧損狀態,要依靠政府補貼才能生存。據統計,內地政府部門去年向這些機場提供了十八點三億元人民幣補貼,是二0一三年的三倍。

       早在二0一六年,中國民航局就啟動了一項計劃:到二0二0年將旅客輸送量增加到七點二億人次,把中國航空產業快速推升至全球頂尖行列。根據該計劃,機場數量將增加30%,達二百六十多座,大多數在建機場位於各省的二線或或更低線城市。政府希望通過改善交通運輸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根據旅客輸送量計算,這項計劃似乎正在發揮作用,二0一八年中國旅客輸送量達六點一億人次,北京、上海等頂級城市的機場變得更加繁忙,其他地區的機場卻落在後面,規模較小城市的機場中,10%的機場的客流量卻在下降。

       過去幾年,中國航空運輸的年增長力超過了9%,超過了經濟增幅。除了中央補貼,許多地方政府也在為飛機票打折進行補貼——通常都是數百元的單程票,以吸引乘客到當地機場乘坐飛機,努力防止航空公司終止服務。

       「要開放修機場,要想強上民航」,各地機場建設的熱情空前高漲。預計到二0二0年,我國將有機場二百六十個,運輸飛機四千二百架以上,通用航空飛機在五千架左右。但有專家指出,國內現有機場出現了大面積虧損,如果繼續建設,結果很可能是建得多虧得多。地方政府搶著建支線機場,主要原因是我國機場數量太少,連地市這一級都不能普及機場。長遠看,中國至少要做到每個縣都有一個機場,既然早晚都要建,早建的話拆遷成本會低很多的。

       況且,機場建設確實拉動了經濟增長。一些中小城市的旅遊業,自己當地特產的出銷等,即使機場出現虧損,但政府基於經濟增長帶來的各項財政收益也會填補了這一空缺。有學者曾做過統計,全國各機場平均對地方GDP的拉動比為一比八,即在機場消費一元,對GDP帶來了八元的增長。其次帶來的財政收入可以補貼各航空公司帶來的虧損,以吸引很多航空公司投入運營,擴大航線範圍。以盈補虧,不斷壯大,雖然可能效率不高但是長遠了看,對地方發展是很有好處的。對於機場數量問題,中國民航局曾明確表態,按照航空發達國家發展的規律,我國中小機場的總量仍舊偏少,應進一步完善中小機場佈局;機場規劃應適度超前,但也要杜絕一味求大,應在機場遠期社會效益和近期經濟效益之間找到平衡點。

       近年來,公路交通和高鐵等軌道交通不斷發展,給航空運輸帶來了一定的衝擊;另一方面,中小機場一般都不是健在大城市,這會導致乘客輸送量有限。有內地傳媒獲悉,眼看中小機場在發展中出現的安全基礎不夠牢固、空管保障能力不足、運營困難、監管資源緊缺等問題和短板。民航局已將中小機場建設和運營問題作為重點課題之一,下大力氣解決中小機場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

       國際機場協會研究認為,機場每百萬航空旅客輸送量,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總和一點三億美元,相關就業崗位二千五百個。據國內研究分析,我國機場每百萬航空旅客輸送量,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總和十八點一億元,相關就業崗位五千三百多個。機場在規劃佈局上都進行過可行性研究,在航線等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放眼各地對機場的規劃來看,它同時也承擔著國家戰略安全、對外開放、救災搶險等職能。整個航空運輸是一個網路,無論機場規模大小,都是航線網路中的重要節點,大、中、小機場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小機場能夠為大機場提供客貨流量資源,擴大大機場的輻射範圍,進而帶動一個省份甚至更大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澳門這個人口只有六十六萬的城市,本地客貨源本來不足以支撐一個國際機場;所以,二十多年前機場的設計客運量上限每年只有六百萬人次。但是,去年全年該機場旅客量突破了八百二十六萬人次,是本地人口的十二倍之多。在此基礎上,今年上半年處理總客運量已達到四百七十二萬人次,同期上升18%,預計全年有九百多萬人次。該機場主要市場中國內地的旅客人數,較同期增長了31%,預期客運量及飛機起降量將保持平穩增長。由此可見,澳門作為旅遊城市,航空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難得的是,這座中小型規模的國際機場不但不需要政府資助,而且已持續多年盈利。

 

       新聞來源:民航論壇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