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灣區五大機場的競爭與合作

2018年6月25日

鍾 山

據内地新聞網報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呼之欲出,要建設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灣區城市群,需要世界級的航空樞紐支撐。亦有民航專家呼籲設自由飛行區,認爲未來應嘗試探索在粵港澳灣區打造自由飛行區,吸引全球航空公司開闢航線。


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深中通道等地面基礎設施開通後,大灣區內的機場聯繫將會更緊密,出行效率也將會大大提高。接下來,粵港澳灣區內各大機場在保持相對競爭的格局下,需要進一步強化分工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航空運輸網絡,助力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公開資料顯示,二○一七年,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機場(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的總體旅客吞吐量超過二億人次,貨郵吞吐量近八百萬噸,運輸規模已經超過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級機場群,位於全球灣區機場群之首。


而從各個機場的數據來看,二○一七年,香港國際機場共接待旅客七千二百九十萬人次,其中珠三角旅客經各口岸來往香港國際機場的年旅客量超過一千四百零五萬人次。二○一七年廣州白雲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六千五百八十三點六九萬人次,同比淨增量超六百萬人次,增幅達10.2%。深圳機場去年的發展勢頭也十分迅猛,旅客流量達四千五百萬人次,並以每年8.6%左右的幅度增長。


澳門國際機場二○一七年旅客量七百一十六萬人次,是本地人口的十一倍之多,比二○一六年的六百六十萬人次增加8%,創下機場營運二十二年以來的新紀錄;航班量逾五點八萬架次,比上年的五萬六千架次增加2.8%;航空貨運去年超過三萬七千噸,比上年的三萬噸提升14%;公務機升降量按年增加11.47%至三千○六十九架次。在澳門搭乘低成本航空的旅客量,去年更大幅增加至32%。


專家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航空客貨量仍有提升的空間。目前,澳門、珠海等灣區內的其他機場也在吸引客源方面使出渾身解數。民航業和物流業人士都很關心,未來大灣區內各大機場是否會上演搶客大戰?


如何在大灣區機場群的競爭融合中找準自身定位,是大灣區內每個機場都必須要思考的課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周順波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世界級的交通樞紐,還需要各大機場進一步提高相互之間的連通性,以及提高各自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同時在保持相對競爭的格局下,進一步找準自身定位強化分工合作。他指出,粵港澳灣區雖然航空客貨總量大,但與倫敦、東京、紐約等世界級灣區相比,人均航空出行次數依然較低,僅為紐約灣區的四分之一,倫敦灣區的五分之一,依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香港機場管理局機場業界協作總經理馬耀文也表示,目前並不擔心資源過剩和惡性競爭的問題, 他認爲,市場潛力還等大家一起挖掘,如果存在競爭也是健康的競爭。


目前,廣深港以及珠海、澳門五大機場雖已建立了定期溝通協調機制,在粵港澳合作框架下形成了A5聯盟,但由於定位分工、產權歸屬、運行標準、利益主體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基礎設施、國際客貨等方面合作進展緩慢。


相比於歐美發達國家,目前我國民航空域的開放率較低,不利於航空公司開闢更多新航線。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參考紐約灣區整合區內三大機場的經驗——建立跨行政邊界的協調監管機構,從而靈活、動態地調節航空旅客運量。但在統一監管協調機制下,各機場依然應保持產權主體獨立,以獨立市場地位參與區域競爭,避免行政或市場壟斷而降低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

新聞來源: 民航論壇2018年6月25日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