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旅遊增長放緩 進入關鍵轉型階段

2025年11月13日

亞太旅遊市場正從疫情後快速復甦轉向可持續、韌性發展的關鍵階段。旅遊業需強化多元化與可持續戰略落地,以實現穩定的長期高質發展。

亞太旅遊市場在經歷疫情後的強勁反彈後,正步入增速放緩的新階段。根據亞太旅遊協會(PATA)最新報告,2025年上半年國際遊客量達2.957億人次,對比2019年的復甦率提升至92.6%,但同比增速從2024年的24.1%大幅回落至5.4%,標志著行業從快速復甦期進入可持續增長的關鍵轉型階段。

2025年上半年,亞洲繼續引領區域旅遊發展,在遊客量前十目的地中佔據八席,接待遊客2.241億人次。中國以3.3%的增幅穩居榜首,但90.1%的復甦率仍顯乏力,其出境遊恢復緩慢持續影響區域旅遊生態。相比之下,日本、越南等地的復甦率均超100%,日本更達131.6%的高位,然而這種超預期表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匯率優勢和短期政策刺激,其可持續性仍待時間檢驗。

低成本航空快速擴張為亞太旅遊注入新動力

低成本航空的快速擴張為亞太旅遊注入新動力,預計2025年入境座位數將達2019年的123.1%,顯著提升了短途旅遊的可及性。印度作為新興客源國和目的地的崛起,加上美洲市場的需求韌性,為行業提供了新的增長引擎。然而,專家提醒,低成本航空在促進市場繁榮的同時,也可能加劇區域發展不平衡,太平洋地區因運營成本高企、航空連通性有限則面臨邊緣化風險。過度依賴短途市場,亦會使旅遊行業在地緣政治沖突或公共衛生危機面前顯得更為脆弱。

亞太旅遊協會首席執行官Noor Ahmad Hamid強調,亞太旅遊業正進入以「韌性和結構調整」為標志的成熟階段。但專家指出,現實是各目的地仍深陷價格競爭和數量增長的舊模式,而所謂的「市場多元化」、「可持續發展」更多停留在理念層面,實質性轉型措施進展緩慢。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旅遊業或許正步入增長放緩、風險加劇的新常態,而非理想的成熟發展階段。

面對這一關鍵轉折點,行業當務之急是將復甦成果轉化為系統韌性。這需要各目的地真正推進市場多元化戰略、加強公私合作,並投資於環境與經濟雙維度的長期可持續性。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當下,適應性與合作不僅是實現穩定增長的工具,更是應對行業結構性變革的生存之道。亞太旅遊業能否成功跨越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增長的轉型關口,將取決於各方能否將口號轉化為切實行動。(鍾韻/ 採訪報道)

 

新聞來源 :TTG China

本文轉載自TTG China,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