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加速推進智能邊境 需平衡技術推廣與信任建設
2025年11月13日
至2035年,智能邊境管理將帶來顯著經濟和就業增長。各國推進簽證數字化、生物識別技術和跨部門協作,需同時平衡技術推廣與信任建設,實現效率、安全與文化包容的融合,以打造連接世界的新型智慧樞紐。
世界旅遊業理事會(WTTC)與國際航空電訊集團(SITA)日前聯合發布的《更智慧的邊境》(Better Borders)研究報告指出,實施智能化邊境管理策略,至2035年有望推動全球主要經濟體創造4010億美元的GDP增量和1400萬個就業崗位。WTTC強調,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各國政府全面推進簽證數字化進程、廣泛採用生物識別技術並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將傳統邊境轉變為促進旅遊發展、增強國家安全與提升經濟競爭力的戰略資産。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最新發布的《2025全球旅客調查》為WTTC的願景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同時也揭示了實施過程中需要關注的核心矛盾。WTTC報告雖對生物識別技術持高度樂觀態度,IATA數據卻顯示不同地區旅客對技術的接受度存在顯著差異:歐洲旅客對生物識別的使用意願最低,北美旅客對隱私保護最為擔憂,而亞太地區的技術應用雖領先,滿意度卻相對較低。這種矛盾反映出智慧邊境建設的關鍵挑戰在於,技術推廣必須與信任建設同步推進。IATA運營、安全和安保高級副總裁Nick Careen指出,旅客數字化體驗持續提升,必須以網絡安全為核心保障。這彌補了WTTC報告在技術安全性論述方面的不足,為智慧邊境建設提供了更均衡的發展思路。
數字化進程呈現多元化發展路徑
此外,從區域實踐來看,數字化進程正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路徑。阿聯酋通過人工智能將簽證處理時間縮短至數小時,美國在238個機場部署生物識別系統,澳大利亞智能通關系統覆蓋大部分入境旅客,這些成功案例為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區提供了參考樣本。而非洲旅客對人工服務的偏好、拉美地區對傳統支付方式的堅持、中東地區對服務品質的重視,則表明智慧邊境建設需要兼顧技術創新與文化包容。SITA邊境管理高級副總裁Pedro Alves認為,現代邊境需要動態響應與系統整合,而其核心在於建立可信的數據治理體系。這是化解技術推廣與用戶接受度之間矛盾的重要方向。
WTTC的戰略框架與IATA的實證研究顯示,智慧邊境建設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升級,而是需要平衡效率與安全、創新與傳統、全球化與區域特色的系統工程。各國政府在推進技術應用的同時建立可靠的數據保護機制、在優化流程效率的同時尊重區域差異,方可實現旅遊便利化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使「邊境」未來不再是阻礙,而是連接世界、促進理解、創造繁榮的智慧樞紐。(鍾韻/ 採訪報道)
新聞來源 :TTG China
本文轉載自TTG China,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