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搜第一 超35周孕婦拒下機致航班延誤!民航規定不是刁難而是守護
2025年11月12日
11月10日,有網友發視頻稱,她當天乘坐西藏航空從四川成都前往河北石家莊的航班,同機的一位孕婦超孕周登機致飛機延誤。
視頻顯示,機艙內乘客多已登機,但前艙門處有一女子與機組人員發生爭執。網友在視頻配文及評論區稱:“一位孕婦超孕周登機,整個機組勸說協商她也拒不離機,全機旅客已經等她一小時了。”“僵持了一個半小時,最後警察來了,才弄下飛機。”
許多人在同情孕婦不便的同時,也不禁産生疑問:航空公司為何要設立這樣的規定?實際上,這並非歧視,而是一份基於科學與人道主義的“硬性保護”。
萬米高空的潛在風險
飛機客艙是一個模擬的海拔2000-2500米高度的低壓、低氧環境。對於絕大多數健康的乘客來說,這並無大礙,但對於身體經歷著巨大變化的孕婦和胎兒,則需要格外謹慎。
血栓風險顯著增加:孕期血液處於高凝狀態,本身就容易形成血栓。長時間坐在狹窄的機艙內,活動受限,會進一步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一旦血栓脫落,可能引發肺栓塞,這是極其危險的急症。
艙壓與氧氣變化:盡管機艙是加壓的,但氣壓及氧氣仍略低於地面。對於胎盤功能稍差或胎兒處於快速生長期的孕晚期,任何輕微的缺氧都可能帶來不確定的影響。
早産與分娩的突發風險:這是航空公司最擔心的問題。在萬米高空的飛機上,沒有任何醫療條件能夠處理早産、大出血、胎盤早剝等緊急産科情況。盡管有飛機上備有簡單的急救設備,但缺乏專業的産科醫生和助産士,無法進行緊急剖宮産等手術。一旦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空中顛簸:空中顛簸尤其是晴空湍流難以預測,劇烈的顛簸可能導致孕婦腹部受到撞擊,引發意外。
民航規定的“安全紅線”
正是基於以上風險,各大航空公司都制定了詳細的孕婦乘機規定。這些規定並非“一刀切”的刁難,而是一道道精心設計的“安全防線”。
據民航局網站,一般情況下,懷孕不足32周的孕婦,應提前向航空公司或航空銷售代理人做出說明,除醫生診斷不宜乘機外,航空公司按普通旅客運輸。懷孕超過35周的孕婦,航空公司通常不予承運。航空公司通常會要求孕婦提前報備,並提交《醫療證明》《風險告知書》等相關證明文件。
以西藏航空為例,對於懷孕35周以下的孕婦,懷孕不足32周的,除醫生診斷不適宜乘機者外,按一般旅客運輸;懷孕滿32周但不足35周的孕婦,需提供縣級或二級甲等以上醫療單位出具的醫療證明,並簽署風險告知書;若懷孕超過35周則禁止乘機。此外,對於産後不足7天的産婦,也禁止乘機。

需特別提醒:各航空公司的規定可能略有差異,乘機前務必直接咨詢承運航空公司,避免耽誤行程。
安全,是最鄭重的關懷
每一次 “拒絕登機” 的背後,都是一次艱難卻必要的安全權衡。民航規定絕非冰冷的條文,而是基於無數醫學數據和經驗教訓構建的 “空中安全網”,承載著對生命的崇高敬畏 —— 既包括即將降臨的新生命,也包括每一位偉大的母親。
這不是限制,而是保護。在無法提供有效醫療救助的高空環境中,預防永遠優於補救。拒絕高風險孕婦登機,是為了避免空中發生無法挽回的狀況。這些規定看似約束了部分孕婦的出行自由,本質上是為母嬰劃定了明確的安全邊界,用行業規範提醒並保護那些可能低估風險的準媽媽。
給準媽媽的貼心出行建議
計劃先行:孕中晚期若有出行需求,務必提前查詢航空公司具體規定,同時咨詢醫生獲取專業出行建議。
文件備齊:即便孕周較早,也建議隨身攜帶産檢手冊等相關材料,以備不時之需。
機上做好防護:優先選擇靠過道座位,方便起身活動;每隔 1-2 小時起身走動、伸展雙腿;穿著寬鬆衣物和舒適的壓力襪;安全帶繫在腹部下方,全程佩戴,並主動告知機組人員自身情況,以便及時獲得幫助。
盡量同行陪伴:乘坐飛機時最好有親屬陪同,以便應對行程中可能出現的突發問題。
當母愛渴望飛向雲端,不妨理解這份來自地面的守護。所有規定的背後,都藏著同一個溫暖初衷:願每一位母親和寶寶,都能平安抵達目的地。
新聞來源 :民航資源網
本文轉載自民航資源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