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領跑全球航空復甦 風險交織構成複雜環境

2025年11月11日

2025年上半年全球航空業持續復甦,亞太地區引領增長新格局。但在宏觀經濟疲軟與地緣政治緊張交織下,航空業仍面臨結構重塑與不確定性考驗。

世界國際機場理事會(ACI World)近日發布2025上半年及第二季度機場行業報告 (Airport Industry Report, AIR)。本次報告將機場交通數據與經濟、地緣政治和行業見解相結合,提供宏觀經濟展望、最新機場客運趨勢和前瞻性航空指標。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球航空業展現出強勁復甦態勢,客運總量達到46億人次,同比增長3.5%,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增長4.3%。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國際旅客市場的快速恢復,其中國際旅客量同比增長6.1%,成為推動行業復甦的主要動力。從區域表現來看,亞太地區以17億人次的客運量領跑全球,歐洲市場達12億人次,北美市場為10億人次,而拉丁美洲、中東和非洲合計貢獻約7億人次。值得注意的是,北美地區成為唯一出現下滑的市場,同比下降1.3%,反映出全球航空格局正在經歷結構性調整。

在機場層面,芝加哥奧黑爾機場繼續保持全球超級樞紐地位,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印度、越南、土耳其等新興市場的二級機場實現了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這一現象表明,全球航空網絡的重心正在向新興經濟體轉移,亞太地區作為全球航空增長引擎的地位進一步鞏固,為全年實現98億人次客運量的歷史新高奠定了堅實基礎。

行業前瞻性指標同樣釋放積極信號。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航空座位運力同比增長4.1%,平均機票價格溫和上漲2.1%,全球平均客座率穩定在85.5%的較高水平。這些數據表明航空市場供需關係保持基本平衡,行業復甦具有可持續性。更令人鼓舞的是,主要航線的未來出行預訂量同比增長1.7%,顯示出消費者對航空出行的信心持續增強。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區域間航線的爆發式增長。拉丁美洲與亞太地區之間的運力增幅高達60%,非洲與拉丁美洲之間的運力增長也達到57%。這種跨區域連接的強化,不僅反映了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也預示著未來十年航空運輸將繼續保持穩步擴張態勢,新興市場將成為推動全球航空連通性的核心動力。

宏觀經濟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航空數據雖表現亮眼,但宏觀經濟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2025年全球GDP將增長3%,其中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速達4.1%。通脹率已逐步回落至3.9%,全球失業率維持在4.9%的較低水平。然而,企業與消費者信心指數仍然疲弱,反映出市場對經濟前景的謹慎態度。

在成本方面,航空燃油價格雖較去年同期下降12.8%,但供應鏈緊張局勢尚未完全緩解,燃油裂解價差的持續波動給航空公司帶來顯著的成本壓力。飛機交付情況也印證了供應鏈的瓶頸問題:2024年全球飛機交付總數僅為1111架,大量積壓訂單表明航空制造業尚未完全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在地緣政治層面,航空業正處於風險高發期。報告指出的十項主要威脅中,美中貿易保護主義趨勢加劇位居首位。其可能推高全球商品關稅,削弱經濟活力。中東地區沖突升級將威脅關鍵能源基礎設施,帶來燃料價格劇烈波動;美中在台灣與南海問題上的戰略競爭可能進一步惡化,削弱市場信心;科技「脫鈎」蔓延則威脅全球供應鏈穩定。除此之外,大規模網絡攻擊與恐怖襲擊的風險仍被評估為高等級,任何一次沖擊都有可能導致航空運營與數字系統的中斷。烏克蘭戰爭若持續或擴大,將延長歐洲地區的不確定性;新興市場可能因政治碎片化而面臨系統性壓力。中等風險還包括朝鮮核威脅與歐洲政治分化,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航空復甦道路上的複雜外部環境。

盡管挑戰重重,但市場結構調整、新興地區客運需求上升以及數字化運營的推進,也為航空業長期增長釋放空間。亞太地區的崛起不僅代表經濟活力的集中,也標志著全球航空重心的東移。未來五年,行業重心將繼續向亞洲傾斜,區域間合作、基礎設施投資及技術創新則將成為關鍵推動力。

世界國際機場理事會總幹事Justin Erbacci指出,全球機場正步入全新的發展階段。2025年全球客運量預計達到98億人次,亞太和新興市場將重新定義全球航空格局。他表示,這份報告首次將機場交通數據與經濟和地緣政治洞察結合,為行業決策提供清晰依據。報告展現了航空需求在經濟增長、燃料成本、貿易流動與信心波動綜合作用下的走勢,也為未來的戰略規劃提供了科學參考。(鍾韻/ 採訪報道)

 

新聞來源 :TTG China

本文轉載自TTG China,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