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時代:以民航可信數據空間為翼,提升行業競爭力
2025年10月08日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民航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提升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民航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而民航可信數據空間的出現,為這一困境提供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成為推動民航業發展的新引擎。就本質而言,民航可信數據空間是一套為民航行業量身設計的“數據協同規則與技術框架”,其將會為整個行業開辟新的價值生態奠定堅實的基礎。它的核心邏輯是“數據不動、模型動,原始數據不出域、價值信息可共享”。
一、優化運營效率,降低成本消耗
民航運營涉及多個環節與主體,傳統模式下各環節數據分散,信息流通不暢,導致運營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民航可信數據空間通過構建統一的數據共享與協作平台,打破數據孤島,實現信息實時交互,從而全面優化運營流程。
在航班調度方面,航司可借助數據空間,實時獲取機場機位資源、空管流量管控、氣象變化等多源數據。基於這些精準信息,航司能夠更合理地規劃航班起降時間、航線,減少航班延誤與等待時間,提高飛機日利用率。舉例來說,當航司清楚知曉某機場特定時段內哪些機位將空閑,結合空管對該區域空中交通流量的預測,以及沿途氣象狀況,便能提前規劃出最省時、省油的飛行路線,避免因盲目等待機位或遭遇惡劣天氣繞路而造成的時間與資源浪費。
機場運行同樣受益顯著。通過數據空間,機場能整合內部不同部門(如地勤、安檢、商業等)以及外部合作方(航司、空管等)的數據。在旅客值機環節,依據航司提供的旅客信息及歷史安檢數據,機場可提前合理安排安檢通道,實現旅客快速分流,減少旅客排隊時間,提升旅客出行體驗;在行李運輸方面,結合航司航班計劃與機場行李處理系統數據,優化行李轉運流程,降低行李錯拿、丟失率。當前在許多大型機場常常可以看到:高峰時段安檢口常出現擁堵,旅客排隊時間長,行李錯拿事件時有發生。而今後借助數據空間實現數據整合後,相關運營方可以提前預判旅客流量,靈活調配安檢資源,確保旅客快速通過安檢,同時優化行李運輸路線,保障行李準確無誤地送達旅客手中。
維修保障領域,MRO機構接入數據空間後,可實時獲取飛機飛行過程中的各類運行數據,如發動機參數、部件損耗情況等。提前預判飛機故障隱患,合理安排維修計劃與資源儲備,變被動維修為主動維護,減少飛機非計劃停場時間。當MRO機構能夠實時跟蹤飛機發動機的各項參數變化,一旦發現參數異常波動,即可提前準備相應的維修配件與技術人員,在飛機下次停場時及時進行檢修,避免因突發故障導致飛機在飛行途中或機場長時間停場,影響航班正常運營。
二、創新服務模式,增強旅客粘性
隨著旅客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民航業需不斷創新服務模式以提升旅客滿意度與忠誠度。民航可信數據空間匯聚海量旅客數據,涵蓋出行偏好、消費習慣、會員等級等多維度信息,為精準服務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航司可基於數據空間分析結果,針對不同旅客群體推出個性化服務産品。對於商務旅客,提供“快速登機+機上辦公設施+專屬休息室”的一站式商務套餐;對於親子旅客,打造“兒童娛樂專區+特色餐食+親子互動活動”的溫馨之旅。同時,利用大數據預測旅客需求,如在航班延誤時,根據旅客過往偏好,精準推送周邊酒店、餐飲優惠券等貼心服務,提升旅客應對延誤時的體驗。再比如航司可以提供有關的旅客中轉記錄這一‘碎片’,與相關機場廊橋數據的‘碎片’聚合,提煉出‘中轉效率優化方案’的‘藍圖’。一方面,這會非常有助於提升旅客滿意度並有效加強中轉效率;更進一步的是,這一“藍圖”還可以為其它需求方(如其它航司)提供參考價值,從而該航司獲得分成收益
機場也能借助數據空間開展服務創新。例如,通過分析旅客在航站樓內的行動軌迹與停留時間,優化商業布局與促銷活動。在旅客流量大且停留時間長的區域,增設熱門品牌店鋪,精準推送個性化廣告;為中轉旅客提供基於數據的快速中轉指引服務,結合其後續航班信息,規劃最優中轉路線,減少中轉時間,提高中轉效率,吸引更多中轉客源;結合家庭旅客的同行人數、兒童年齡、目的地等數據,聯動機場母嬰室、兒童遊樂區、母嬰用品店信息,推出“優先值機+兒童托管+母嬰用品折扣”家庭關懷套餐,包含優先值機、兒童專屬餐食預訂、機場內兒童托管服務優惠券等,滿足家庭旅客的個性化需求,提升其出行體驗,同時為航司和機場帶來額外的服務收入。
此外,基於民航可信數據空間,航司、機場及其他旅遊服務提供商可開展跨行業合作,推出“航空+酒店+旅遊景點”的一體化旅遊産品。根據旅客出行目的地與時間,打包推薦當地優質酒店與熱門景點門票,提供一站式預訂服務,為旅客打造無縫銜接的旅行體驗,增強民航服務在旅遊産業鏈中的競爭力與吸引力。當旅客預訂前往某旅遊城市的航班時,系統可根據其出行時間與偏好,自動推薦當地口碑良好的酒店,並搭配熱門景點門票,旅客只需一鍵操作,即可完成所有預訂,大大節省了出行規劃時間,提升了旅行的便捷性。
從根本而言,民航可信數據空間將為整個行業打開一個新的藍海,這一生態將隨著數據空間的不斷發展而為各參與方提供愈加豐富的商務價值場景,為廣大旅客帶來更為貼心和豐富的服務體驗。
三、強化安全管理,築牢行業根基
安全是民航業發展的生命線,任何安全事故都可能對行業形象與競爭力造成致命打擊。民航可信數據空間在安全管理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整合多源安全數據,實現全方位、實時化的安全監控與風險預警。
在飛行安全方面,數據空間連接飛機機載系統、航司運營控制中心、空管部門等,實時匯聚飛機飛行姿態、發動機狀態、氣象條件、空域交通等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算法,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度挖掘,提前預測飛機可能出現的故障風險、惡劣天氣對飛行的影響以及潛在的空中交通沖突。一旦發現異常,系統立即發出預警,相關部門可及時採取應對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發生。當系統監測到飛機發動機的某個關鍵部件參數出現異常變化,結合歷史數據與實時氣象條件分析,預測該部件可能在接下來的飛行中出現故障,便會迅速向航司運營控制中心與飛行員發出警報,航司可根據情況決定是否調整飛行計劃,安排飛機就近降落檢修,確保飛行安全。
地面安全管理同樣會大幅得益於數據空間的支持。機場可整合機坪監控視頻數據、車輛運行軌迹數據、人員定位數據等,構建機坪安全管理系統。借助圖像識別、物聯網等技術,實時監測機坪上航空器、車輛、人員的運行狀態,對違規行為(如車輛闖入跑道、人員未經授權進入限制區域等)及時報警,規範地面運行秩序,降低地面安全事故發生率。例如在機場的機坪上,通過部署高清攝像頭與車輛、人員定位設備,將採集到的數據接入數據空間,利用圖像識別技術實時監測機坪上的動態。一旦有車輛偏離規定路線,闖入跑道危險區域,系統能夠立即捕捉到這一異常行為,並向機場地勤管理部門發出警報,及時制止違規行為,保障機坪運行安全。
在旅客安全保障方面,數據空間助力民航業在旅客身份識別、安檢篩查等環節實現精準管控。通過與公安、海關等部門數據對接,利用人臉識別、大數據比對等技術,對旅客身份信息進行快速準確核實,篩查潛在安全風險人員;在安檢過程中,結合旅客歷史安檢數據與當前行李物品掃描圖像數據,運用智能安檢算法,提高違禁物品檢出率,確保旅客出行安全,增強旅客對民航安全的信任度。在旅客進入機場安檢區域時,人臉識別設備快速採集旅客面部信息,並與公安部門數據庫中的信息進行比對,核實旅客身份。同時,安檢設備對行李進行掃描後,智能算法根據行李圖像特征以及旅客歷史安檢數據,判斷是否存在違禁物品,大大提高了安檢的準確性與效率,為旅客提供更安全的出行環境。
四、精準市場洞察,助力戰略決策
在競爭激烈的民航市場中,準確把握市場動態與趨勢,制定科學合理的戰略決策,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民航可信數據空間匯聚行業內外海量數據,包括市場供需、競爭對手動態、宏觀經濟形勢等,為企業提供全面、精準的市場洞察。
航司可通過數據空間分析不同航線的客座率、票價走勢、旅客來源地與目的地分布等數據,精準評估航線盈利能力與市場潛力。根據分析結果,及時調整航線布局,優化航班頻次與運力投放。例如,在旅遊旺季來臨前,航司通過對歷史數據以及當前市場預訂情況的分析,若發現某熱門旅遊航線的客座率持續攀升,且預訂趨勢仍在增長,於是及時增加該航線的航班頻次,投入更多運力,以滿足市場需求,提高運營效益。同時,借助數據空間關注競爭對手的票價策略、服務創新舉措等,及時做出針對性的競爭回應,保持市場競爭力。當發現競爭對手在某條航線上推出低價促銷活動時,航司可通過數據空間分析自身在該航線的成本結構、旅客忠誠度等因素,決定是否跟進降價,或者通過提升服務質量、增加特色服務等方式來吸引旅客。
機場則可利用數據空間分析旅客吞吐量變化趨勢、旅客消費結構、區域經濟發展態勢等數據,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對於旅客吞吐量持續增長的機場,合理規劃基礎設施擴建項目,提升機場容量與服務能力;根據旅客消費結構變化,調整商業業態布局,引入更符合旅客需求的商業品牌,增加非航收入。例如,整合早班機旅客信息與機場餐飲商戶營業時間、菜品數據,推出“早班機能量套餐”,包含便捷登機服務和專屬早餐折扣,既滿足旅客需求,又提升商戶早間客流量。
行業監管部門也能借助民航可信數據空間,整合全行業數據,進行宏觀市場監測與分析。及時掌握行業整體運行態勢、市場競爭格局變化等信息,為制定科學合理的行業政策、規範市場秩序提供數據依據,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提升整個民航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監管部門通過數據空間匯總各航司、機場的運營數據,分析行業的整體客座率、航班正常率、安全事故發生率等關鍵指標,了解行業運行態勢。當發現某一時期內,部分地區的航班延誤率明顯上升,監管部門可深入分析數據,找出導致延誤的主要原因,如天氣因素、機場設施問題或航司調度不合理等,進而制定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督促相關單位進行整改,保障行業的正常運行秩序,進一步加強整個民航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與競爭力。
新聞來源 :民航資源網 作者 :宮輝
本文轉載自民航資源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