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AO與IATA攜手航空業脫碳 雙方各有側重
2025年09月26日
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與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就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推動航空業實現淨零碳排的目標一致,但在解決路徑和挑戰認知上各有側重。
ICAO日前于蒙特利爾舉辦的創新博覽會上宣布,與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聯合推出「Finvest@ETAF」全球投資門戶。該平檯旨在整合全球投資者與可持續航空燃料項目開發者,打通融資渠道,以推動SAF項目規模化發展。
ICAO秘書長Juan Carlos Salazar表示,Finvest@ETAF作為第一個以ICAO可持續性標準為基礎的融資匹配平檯,將幫助降低投資風險,保障環境完整性,並推動全球各地區綠色航空項目的發展。ICAO理事會主席Salvatore Sciacchitano在創新展會上也指出,創新是實現航空可持續發展的根基,而年輕一代在這一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ICAO展現出一種以創新、投融資對接及多方合作為核心的戰略思路,旨在為航空業的中長期脫碳奠定制度和資金基礎。
IATA:加速推動技術商用 確保SAF生産與市場需求同步增長
IATA在同期從技術和實務層面發布了與Worley咨詢公司聯合完成的研究報告。該研究表明,全球範圍內SAF的原料供給充足,且滿足嚴格的可持續性標準,不會引發土地利用變化問題。然而,當前制約産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並非原料,而是SAF生産技術的推廣進展緩慢,尤其是新興的電轉液燃料(PtL)技術尚未具備商業規模。另外,原料供應鏈、技術效率以及相關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也拖累了SAF的快速投産。IATA總幹事Willie Walsh指出,必須迅速動員政策支持與跨界合作,推動技術商用加速,確保SAF生産能力與市場需求同步增長,否則即便原料豐富,目標仍難實現。
值得關注的是,二者均突出強調了政策協同的緊迫性。總體來看,ICAO作為全球航空治理機構,傾向于通過制度創新和國際合作搭建行業未來的金融與技術支撐平檯,而IATA則更貼近産業實際,深入剖析生産技術與市場推廣的現實瓶頸,強調應急速度與政策實效。兩者目標一致但路徑不一的立場反映了全球航空脫碳過程中的復雜性,也顯示要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既需要廣闊的投資與創新環境,也不能忽視加快技術突破和産業化的當務之急。(鍾韻/ 採訪報道)
新聞來源 :TTG China
本文轉載自TTG China,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