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機小知識 | 健康出行你需要了解的
2025年09月10日
由於航空運輸的特殊性,近年來旅客在航班上突發疾病的情況時有發生。
2024年11月卡塔爾飛往達拉斯的一個航班上,一名乘客突發肺血栓栓塞,機上人員進行了急救措施,飛機備降後地面醫生進行了搶救,最終搶救無效去世。
同月,印度德里飛往孟買的航班上,一名乘客疑似突發心臟病昏迷,同航班上一名是心臟病醫生的乘客協助進行急救,並提供隨身攜帶的急救藥品,最終該乘客症狀緩解。
為了保障旅客的生命安全,航空公司也制定了很多應急流程及措施。然而,健康出行,首要的是與旅客自身的健康乘機意識息息相關,旅客是健康第一負責人。生命至上,健康飛行,關於乘坐飛機的注意事項你了解多少呢,尤其是對於一些傷病旅客?
這些人群不適宜乘坐飛機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飛機的客艙可以為旅客提供非常舒適的乘坐體驗。但是由於航空運輸的特殊性,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坐飛機,有很多特殊旅客不宜乘機出行。
飛行過程中客艙低氣壓、低氧分壓、低濕度、噪聲、顛簸、長時間靜坐、焦慮、緊張等因素,有可能增加有既往疾病史的旅客健康風險。為了確保航空運輸安全及旅客自身的乘機安全,航空公司根據運輸總條件或經評估後,對不宜乘機的傷病旅客有權拒絕運輸。
不適宜乘機的傷病主要包括傳染性疾病患者、有攻擊行為的精神病患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嚴重呼吸系統疾病、腦外傷患者、近期手術病人、嚴重貧血的病人等。
以心血管疾病為例,因空中輕度缺氧,可能使心血管病人舊病復發或加重病情,特別是患有重度心力衰竭、6周內曾發生心肌梗塞,以及近期心絞痛頻繁發作的病人,室性或室上性心動過速,嚴重的心臟瓣膜疾病,嚴重高血壓病人。
各大航空公司在運輸總條件中對於哪些旅客不適合乘坐飛機都會有明確的規定,雖然細則上略有差異,但總體上的要求基本一致。
中國東方航空

中國國際航空

中國南方航空

一些特殊旅客乘機需提前申請
民航局起草的《旅客乘機適航性評估與風險管控指南》中明確指出,旅客是健康第一負責人,應當履行健康信息申報義務。
旅客乘坐航班前,首先要評估了解自身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乘坐飛機,必要時可以咨詢醫生,同時咨詢或查看航空公司的相關乘機限制規定。
傷病旅客出行前需航空公司告知自身身體狀況,切不可謊報瞞報,以免給自己帶來安全風險。
通常航空公司會要求傷病旅客提前申請,並提交《特殊旅客乘機申請書》、《風險告知確認書》、《診斷證明書》等。
需要注意的是,提交申請後還需要得到航空公司的同意確認。航空公司會根據診斷書實際情況、航班保障能力、機場保障能力等情況來評估是否滿足承運條件,繼而決定是否承運。
之所以航空公司要求旅客提交這些材料,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旅客自身的生命安全著想。
民航資源網專家、中國民航大學航空經濟與發展研究所(AIR)所長李曉津教授表示:“旅客、OTA、航司、機場等應多了解此類規定,航醫部門也應該多宣傳相關規定,為旅客安全出行提供更多保障。在首次乘機旅客越來越多的背景下,加快實施、擴大宣傳等工作非常有意義。”
機上緊急救助
通常來說,旅客如果在空中突發疾病,急救難度大於地面。中國民航始終堅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原則,如果空中發生緊急的旅客突發疾病情況,機組人員第一時間會先廣播尋找醫生,同時乘務員也會根據旅客的身體情況做一些救護工作,積極挽救旅客生命,他們每年在復訓中也會接受基本的應急醫療訓練,諸如心肺復甦等,以便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
目前,民航的飛機配備了急救箱、應急醫療箱和防疫包等,便於在旅客突發疾病的時候使用,但也只能做一些基本的初步救援工作,如果旅客突發疾病情況較為嚴重,本著生命至上的原則,機組人員會選擇在就近機場進行備降,方便旅客得到地面及時的救治。
根據《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CCAR-121部的規定,航班上需配備急救箱、應急醫療箱等設備。
急救箱內至少配備繃帶、膠帶、夾板、皮膚消毒劑、消毒棉等醫療用品;
應急醫療箱內應當至少配備血壓計、聽診器、止血帶、臍帶夾、0.9%氯化鈉等藥品和物品。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乘務員訓練有素,但畢竟不是專業的醫生,只能提供必要且基本的急救服務。同時,受限於飛機的條件,即使有專業的醫生提供幫助,也只能提供緊急的救助,而不是專業的治療,畢竟飛機不是醫院,不具備也不可能攜帶所有的醫療設備。
李曉津教授也表示:“實事求是講,機艙不是醫院,不具備進行復雜醫療救助的設施設備和人員條件。所以一百年前世界民航誕生之日起,就要求患有疾病的旅客評估自己是否適合乘機,若不了解可咨詢航空承運人和正規醫生,絕大多數承運人會根據正規醫生提供證明安排旅客可否乘機,保證此類旅客安全飛行。在此基礎上,如果在飛機上,患有疾病旅客發生意外,航空公司一般會採取簡單救助,若有需要還可臨時降落最近機場進行救助,事實上這種情況在中外民航歷史上也有很多。”
民航資源網專家俞冬雲表示:“從2024年開始,與航班上旅客突發疾病相關的事件呈現出增多趨勢。這類情況不僅對患者本人和家屬是極大考驗,也對航空公司的處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對於重病旅客,特別是晚期癌症患者,身體是否適合乘機,需要有更加科學、透明、可行的評估與報告機制,避免因瞞報或誤判而導致空中突發風險。
需要看到的是,機組成員接受的多為基本醫療照護培訓,他們並非專業醫護人員,能夠在極度有限的條件下持續救治已屬難得。但從行業整體角度出發,航空公司一直也在針對突發疾病旅客完善應急處置流程,強化機上急救設施、藥物與設備的配置與定期更新,形成更加標準化的應急保障體系。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風險,守護旅客的生命安全。”
另一方面,各大航空公司也在不斷探索醫療急救新方式。2018年,東方航空、民航業內專家、上海醫師志願者聯盟的共同努力下,國內首部《空中醫療急救手冊》正式發布。同時,中國民航一直重視機上WIFI、空地互聯等技術的推廣發展,促進了地面醫療資源的協調聯動。東航與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攜手搭建空地遠程醫療急救平台,提升客艙急救能力,細化應急設備標準,成功支援處置了多起國際遠程航班醫療緊急事件,保障旅客安全與航班正常性。
健康出行小貼士
作為生命健康第一負責人,為了保證健康出行,旅客在出行時需做好準備。
1. 隨著攜帶所需藥物等
患有慢性病的旅客,需要熟知自己所患疾病及所使用藥物,並且隨身攜帶就診病史、所需藥物、監測設備,如血糖儀、血壓計,病情有波動時,可以隨時監測。乘機前,需向航空公司如實申報個人健康狀況,必要時由專業醫療機構評估長途飛行安全性。登機時主動向機組人員報備,以便飛行途中機組人員進行照顧和應對。
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旅客,出行前應按醫囑正常規律服用藥物,並隨身攜帶應急藥物,最好帶上血壓計、體溫計等檢測生命體征的儀器隨時檢測。盡量請了解患者病情的親屬陪同乘機.此外,如果近期患重感冒、急性腸胃炎等急症,在乘坐飛機出行前,最好咨詢醫務人員,根據醫務人員要求攜帶必要的藥物,掌握基本的醫療知識。
2. 登機之前別吃過飽或空腹
如果吃得太飽太撐,在空中會加重胃、心臟和血液循環系統的負擔,經顛簸後反應會更加激烈。如果空腹乘坐航班,由於空中的血糖消耗量增加而出現低糖症狀,也易引起頭暈、惡心等。
3. 避免食用高脂高糖類食品
如油炸食品、過於甜膩的食品,這些食物在胃里停留時間長,不容易消化,加上人在空中腸胃功能弱化,消化液減少,體弱者容易産生胃腸痙攣等症狀。
4. 乘機之前避免大量飲酒
乘機前切勿飲酒過量,高空氣壓下降,血液中酒精濃度比地面升得快,飲同量的酒在地面可能一切正常,到了空中有可能引發嚴重症狀。
5. 避免在過度疲勞狀態下乘坐飛機
保證出行前睡眠充足,避免在身體疲勞的狀況下開始旅程。盡量保持與在家時一樣的作息時間,避免打亂正常的生理周期。
6. 出現不適及時求助
如果在航班過程中,突然出現任何不適情況,要及時向機組人員求助,他們都經過了嚴格的空中醫療急救訓練,只為確保在關鍵時刻為突發疾病旅客爭取就醫時間。
另一位民航資源網專家建議,旅客自身始終是自己健康的第一監測人,畢竟萬米高空的氣壓環境與地面有很大差異。在乘坐飛機前,尤其是長距離遠程航班前,一定要對自身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尤其是身體有基礎疾病的旅客,可以提前咨詢相關醫護人員或者相關航司的乘機要求,避免盲目乘機,給自身安全帶來潛在隱患。生命至上,健康飛行。
新聞來源 :民航資源網
本文轉載自民航資源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