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大上市機場半年報出爐:國際業務分化復甦,樞紐地位再迎變局
2025年09月01日
2025年上半年,中國民航業延續了穩中向好的復甦態勢。據民航局數據,上半年全行業完成旅客運輸量3.7億人次,同比增長6.0%,運輸規模再創新高。在此背景下,國內六大上市機場一廣州白雲機場、北京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深圳寶安機場、海南機場及廈門空港,交出了2025年的”期中答卷”。
財報數據顯示,多數機場實現了營業收入和利潤的雙增長,其中國際及地區航線的恢復成為拉動業績的核心動力。然而,各機場的復甦”成色”不一,盈利能力出現顯著分化。粵港澳大灣區的白雲機場和深圳機場表現尤為突出,而海南機場則因非主業因素導致利潤大幅下滑。資産負債率方面,各機場基本保持穩定,顯示出在經歷行業低谷後,財務狀況正逐步企穩。
白雲機場:國際樞紐地位強化,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作為國內三大門戶復合型樞紐機場之一,廣州白雲機場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7.26億元,同比增長7.6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高達7.50億元,同比激增71.32%。
業績的強勁增長主要得益於航空業務量的穩步回升。上半年,白雲機場完成飛機起降26.58萬架次,旅客吞吐量4003.59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7.03%和9.23%。尤為突出的是國際業務的快速復甦,國際旅客吞吐量達785.92萬人次,同比增長23.86%,顯示出其國際航空樞紐的強大韌性。國際航線網絡的持續拓展,新增了泗水、阿拉木圖等”一帶一路”重要航點,為客流增長提供了堅實基礎。
從收入結構看,航空性收入與非航空性收入均實現增長。航空性收入為15.75億元,同比增長9.38%;非航空性收入為21.51億元,同比增長6.47%。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利潤的大幅增長也受益於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報告期內因仲裁裁決確認了相關營業外收入約1.53億元,對淨利潤産生了積極影響。在成本控制方面,公司營業成本增幅(5.76%)低於營收增幅,顯示出良好的成本管控能力。
深圳機場:貨運業務領跑,大灣區增長新引擎
深圳機場同樣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其2025年上半年業績表現同樣亮眼。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5.28億元,同比增長12.32%;歸母淨利潤3.1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79.13%。資産負債率為52.66%,處於行業中等水平。
深圳機場的增長亮點在於其強大的航空物流業務。上半年貨郵吞吐量達98.3萬噸,同比增長14.1%,增速在六大機場中名列前茅。這得益於公司精準的貨運航線拓展和對跨境電商等適空産業的深度服務。報告期內,公司新開邁阿密、德里等3個國際貨運航點,並與希音等跨境電商巨頭深化合作,為”深圳制造”出海提供了高效通道。
客運方面,深圳機場旅客吞吐量達3257.0萬人次,同比增長10.9%,其中國內旅客量增速在前十大機場中排名第一。在收入構成上,航空性收入為11.06億元(佔比43.76%),非航空性收入(含地面服務、租賃、物流、廣告等)合計14.22億元(佔比56.24%),其中物流收入同比增長57.03%,成為非航業務中最強勁的增長點,凸顯了其”客貨並舉”戰略的成功。
海南機場:多元業務承壓,淨利大幅下滑
海南機場在2025年上半年面臨較大經營壓力。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為23.11億元,同比微增2.66%,歸母淨利潤僅為1.28億元,同比大幅下滑55.91%。
財報分析顯示,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成本端的快速上升。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成本為14.4億元,同比增長13.26%,遠高於收入增幅(2.66%)。公司解釋稱,這主要源於旗下機場業務成本增加,以及本期確認的房地産項目毛利率較上年同期更低。這凸顯了海南機場多元化業務模式(機場管理、免稅商業、房地産、物業管理等)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面臨的挑戰。
從各業務板塊看,機場管理業務實現收入9.78億元,旗下控股及管理輸出的9家機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1337.11萬人次,運輸航班起降8.45萬架次,貨郵吞吐量完成8.05萬噸。報告期內,公司房地産業務實現營業收入約5.41億元;項目投資完成13.41億元,公司高質高效抓項目,堅定推行“去地産化”。此外,期內機場管理業務、免稅和商業業務以及物業管理業務分別實現收入9.78億元、1.07億元、3.60億元,加起來佔總營收的比例為62.53%,非地産業務成為了營收貢獻的主力。盡管面臨短期困境,但公司坐擁海南自貿港的政策優勢,隨著海南自貿港全島封關運作進入沖刺倒計時,其”對外開放口岸”與”二線口岸”的雙重功能定位吸引了大量客流。特別是境外旅客吞吐量的大幅增長(島內三場境外旅客同比增長34.5%),顯示出政策紅利正在有效轉化為市場增量。
廈門空港:精益管理典範,盈利能力持續穩健
作為單跑道運行效率的標杆,廈門空港在2025年上半年延續了其穩健的經營風格。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91億元,同比增長7.10%;歸母淨利潤2.53億元,同比微增1.10%。其資産負債率僅為18.99%,在六大機場中處於極低水平,財務狀況十分健康。
上半年,廈門機場旅客吞吐量達1431.64萬人次,同比增長5.96%,其中國際及地區旅客增長15.51%,成為客流增長的主要動力。公司持續優化航線網絡,開通了至東帝汶帝力的首條直飛客運航線,並引入新航司,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海峽西岸區域性航空樞紐的地位。
廈門空港的非航業務同樣表現不俗,通過引入新品牌、擁抱”演唱會經濟”等方式,商業出租率和收入得到提升。公司在財報中強調其”卓越的精益管理能力”,多年來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方面的努力,是其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持續盈利的關鍵。
首都機場:國際客流恢復進行時,業績扭虧在望
北京首都機場2025年上半年淨虧損為1.64億元,較去年同期3.8億元的淨虧損有顯著改善,同比減虧56.5%。這主要得益於航班起降架次、旅客及貨郵吞吐量的同比增長。然而,由於國際市場尚未完全恢復,公司經營仍面臨一定壓力。另外在”一市兩場”的格局下,部分流量被大興機場分流。根據其運營數據快報,2025年上半年,北京首都機場的飛機起降架次達21.7萬架次,較上一年同期增長約2.8%。旅客量達3416.8人次,較上一年同期增長約4.5%。其中航空性業務收入合計為13.4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2.86億元增長了4.6%,成為總營收增長的絕對主力。這一增長與核心運營指標的恢復高度吻合。期內,非航空業務收入為14.10億元,相較於去年同期的13.98億元,僅微增0.8%。
上海機場:航空主業全面復甦,國際業務成增長引擎
2025年上半年,上海機場完成飛機起降41.2萬架次,旅客吞吐量6575.8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4.8%和8.9%。其中上海浦東機場以4111萬人次的旅客吞吐量、11.2%同比增速的絕對優勢蟬聯全國機場榜首。報告期內,上海兩場定期航班通航全球47個國家、285個航點,國際航空樞紐地位進一步鞏固。根據公告,上海機場2025上半年營收為63.5億元,同比增長4.8%,歸母淨利潤10.4億元,同比增長28.1%。從收入結構看,航空性收入與非航空性收入均實現增長。航空性收入為29.2億元,同比增長8.4%;非航空性收入為34.4億元,同比增長1.9%。其資産負債率僅為37.2%,在六大機場中處於良好水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淨利潤增速(28.14%)遠高於營收增速(4.78%),主要得益於有效的成本控制和投資收益的增長。財報顯示,營業成本同比減少0.34%,主要系折舊等攤銷成本下降。同時,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和投資收益的增加也對利潤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體現了公司卓越的資産管理和運營增效能力。
行業趨勢與展望:分化中前行,國際化與多元化成破局關鍵
綜合六大上市機場的表現,2025年上半年民航業的復甦呈現出幾個明顯趨勢:首先是業績分化加劇,擁有強大國際航線網絡和高效運營能力的樞紐機場,如白雲、深圳機場,業績反彈強勁。而業務結構更多元、受房地産等非主業周期性影響較大的機場,如海南機場,則面臨更大的盈利挑戰。這表明,機場的核心競爭力正回歸到航空主業的樞紐能級和運營效率上。其次是國際業務成復甦勝負關鍵,國際及地區客流量的恢復速度,直接決定了機場的盈利能力。國際旅客不僅貢獻更高的航空性收入,更是機場免稅、高端商業等高毛利非航業務的核心客源。滬廣深等一線樞紐在此輪復甦中優勢明顯。再次,非航業務尋求新突破,傳統的免稅零售業務仍在恢復通道中,各大機場正積極探索非航業務的多元化發展。深圳機場大力發展智慧物流,海南機場探索臨空産業,均是尋求新增長點的有益嘗試。如何將巨大的客流更高效地轉化為消費增量,是所有機場面臨的共同課題。另外精益管理與成本控制至關重要:在收入端彈性恢復的同時,成本端的剛性支出(如折舊、人工、能耗等)對機場利潤構成持續壓力。廈門空港的穩健表現證明,通過精細化管理提升運營效率、嚴控成本費用,是穿越周期的重要保障。
展望下半年,隨著暑運旺季和傳統節假日的到來,國內航空市場有望保持高位運行。國際市場雖面臨地緣政治、宏觀經濟等不確定性,但在免簽政策、商務往來恢復等利好因素推動下,預計將延續穩步復甦的態勢。對於各大上市機場而言,如何在抓住市場機遇的同時,應對成本上漲、同業競爭和新業務模式探索的挑戰,將是決定其全年業績和長期發展的關鍵所在。
新聞來源 :民航資源網 作者 :丁一璠
本文轉載自民航資源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