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機場加速無障礙化 實現商業價值與社會包容

2025年08月19日

實踐案例顯示,機場可通過設施優化、社區合作及細分需求策略來加速無障礙環境建設,既滿足行動障礙人群及伴隨群體的龐大市場潛力,又以通用設計提升整體旅客體驗,實現商業收益與社會包容的雙重目標。

航空旅遊對於有生理或心理障礙的人來說,所需面對的挑戰和壓力較普通遊客有過之無不及。近年,有越來越多機場為有特殊需求的旅客從設施、服務、溝通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比如,美國紐約與新澤西港務局設置了無障礙輔助規定(supplemental accessibility requirements,SAR)並落實了諸多措施;烏拉圭蒙得維的亞卡拉斯科國際機場雖處於無障礙相關法規尚未成熟的國家,但仍通過以本地社區驅動的策略,從各方面打造了無障礙的機場環境,甚至推動全國的無障礙意識和設施發展;加拿大蒙特利爾機場管理局也借由與無障礙相關組織合作,持續提升機場對於所有人士的包容性。

紐約與新澤西港務局客戶體驗項目經理William DeFeis指出,全球人口約有16%具有某種形式的行動障礙。考慮到殘疾者及與其一同出行的照護人員、親友、旅伴等旅程需求背後所蘊含的商機,機場提升無障礙環境從商業層面來看是能帶來利益的。再者,機場設置通用設計,如坡道、良好的尋路標牌、安靜的空間等,更可以幫助到所有人,並非僅殘疾群體而已。所以,機場優化無障礙環境有助於維護客人忠誠度、提升機場聲譽,從而吸引更多回頭客,促進收益增長。

他舉例說,紐約與新澤西港務局2021年開始實施的SAR規定在無障礙基本法規之上提出了更多要求,像是擴大輪椅轉彎空間、位於家庭衛生間的成人更衣區、零售區提供無障礙桌子、問訊處設置助聽環路系統,協助佩戴助聽器的旅客聽到機場廣播等;在此之上,其旗下機場也從基礎設施進行改進,像是將旋轉門改成滑動門、將無障礙停車格重新劃線,使其清晰可見等,以從各個角度加強機場的便利性。這種精神,能促進機場持續優化對所有旅客提供的支持。

「態度」是推進「無障礙」變革的起點

卡拉斯科國際機場乘客體驗負責人Camila Nicolich坦言,烏拉圭總體對於「無障礙」這個主題的了解仍有極大的提升空間。在這樣的背景下,該機場於相對短的時間內在無障礙領域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成果,主要得益於「社區驅動」策略。2019年,該機場請了本地咨詢機構對機場當時的無障礙體驗做了全面評估(評估者不乏進行實際體驗的各類型殘疾者)。研究過程中,機場管理方意識到「態度」是推進變革的起點。隨後,機場聘請殘疾者作為機場員工的培訓講師,達到強化全員「無障礙意識」的目標;邀請殘疾者到機場進行項目測試,也有效引導了機場對於設施、技術、服務方案的選擇。她強調,與有切身體驗的殘疾人直接合作,對於改善機場無障礙環境至關重要。

蒙特利爾機場管理局無障礙及法規、運營、安全和消防經理Sarah-Eve De Lisle表示,無障礙設施不能「一刀切」。殘疾旅客的需求並非完全一致;其不僅多元,有時甚至看似矛盾。因此,蒙特利爾機場管理局依永久性、臨時性、情境性、老齡以及行動、視力、聽力、口語表達、認知能力、操控能力(如 截肢、疼痛、母親懷抱嬰兒、關節炎等)對殘疾旅客需求進行了細分,目標是使機場無障礙環境全面覆蓋所有客人的需求。她表示,保持開放、尊重、好奇的態度,是推進機場在復雜情況中朝積極變化邁進的關鍵。(鍾韻/ 採訪報道 )

 

新聞來源 :TTG China

本文轉載自TTG China,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