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場通用休息室成非航收入新引擎
2025年07月16日
面對全球航空客流激增、機場基建投資銳減、旅客愈加注重體驗的趨勢,提供整合式體驗服務的通用休息室,正成為機場提升非航收入、優化旅客體驗的關鍵解決方案。
世界國際機場理事會(ACI World)預計,全球航空旅客量至2045年將突破189億人次。然而,機場基礎設施投資卻顯滯後。CAPA航空中心的調查顯示,2024年全球機場承諾資本投入較2018年銳減59%,僅剩3300億美元。

在此背景下,如何優化有限空間、提升旅客體驗並挖掘非航收入,成為機場運營商的核心挑戰。 世界國際機場理事會《通用機場貴賓室白皮書 2025》指出,近年來,低成本航空的崛起重塑了旅客行為。當航班服務趨於精簡,機場體驗的價值便被進一步放大。Airport Dimensions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旅客在機場的大部分非必要消費並非流向停車場或傳統零售,而是花向貴賓休息室、特色餐飲和健康服務。特別是千禧一代和Z世代,尤其願意為舒適的候機環境付費,而不是基礎便利設施。
隨著許多機場不可避免地變得更加擁擠,可以預見的是,將有越來越多旅客尋求在休息室舒適且受控的環境中,停留更長時間等待航班。近年崛起的機場通用休息室,正能迎合旅客崇尚體驗的當前趨勢。其不同於傳統航空公司專屬休息室之處在於,面向所有航班或艙位等級的旅客開放。旅客可通過航空公司會員、銀行權益或在線旅遊平台購買準入資格,享受免費餐飲、高速Wi-Fi、淋浴設施及安靜的工作環境,甚至是美甲、按摩或SPA護理和私人套房等高端服務。
通用休息室為機場帶來顯著利益 亦面臨重重挑戰
這一模式能為機場生態鏈各方帶來顯著利益。機場方面,可提升ASQ服務評分,吸引航空公司選擇該樞紐,並從入場費中分成。商戶方面,則可通過與休息室合作,使品牌觸達高消費力客群,如在休息室內設置快閃店或專屬優惠等。航空公司方面,則無需自建設施,即可為高端旅客提供優質服務,同時降低運營成本。
前景雖然廣闊,但通用休息室的推廣仍面臨現實制約。報告提到,在亞洲等高速增長市場,機場擴建速度已難以匹配客流增長,而休息室的建設和擴張可能會擠佔零售或餐飲區域,導致非航收入結構性調整。此外,若管理不善,休息室的過度擁擠或排隊問題,也有可能反噬旅客體驗。
為應對這些挑戰,機場行業正在探索創新方案。比如,以數字化整合手段,容旅客通過手機預約休息室時段,並同步預訂快速通關、機場購物甚至目的地服務;針對健康與睡眠經濟,推出短時SPA、膠囊睡眠艙等産品迎合商務旅客需求,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以及採用動態定價,根據客流高峰調整準入費用,優化空間使用效率等。
隨著機場從以功能為主轉型到以體驗為重,有航空分析師指出,「未來機場的競爭力,將取決於其能否讓旅客樂於多停留幾小時。」通用休息室模式的成熟,將使機場從傳統的交通樞紐轉向綜合體驗中心。在這一轉型中,平衡旅客滿意度、商業收益和運營效率,將成為機場行業長期課題。
未來,在航空業復甦與體驗經濟的雙重驅動下,通用休息室不僅是一種服務升級,更將是機場商業模式進化的關鍵一步。(鍾韻/ 採訪報道)
新聞來源 :TTG China
本文轉載自TTG China,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