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民航客運市場分析報告

2025年07月07日

2025年上半年,國內經濟穩健增長,旅遊市場持續繁榮,國際航線逐步恢復,民航旅客運輸量不斷增加。旅遊市場的蓬勃發展極大促進了交通運輸量的提升,不僅民航表現突出,上半年鐵路旅客運輸量也快速增長。然而,客源結構變化、運力增長受限、公商務旅客出行減少及高鐵競爭等,重塑了民航市場格局。其中,青年旅客群體增加與公商務旅客出行量下降,對上半年民航市場影響最為深遠。

一、民航客運市場整體表現

2025年上半年,民航市場旅客運輸量顯著增長,突破3.7億人次,同比增長6%。月度旅客運輸量分析顯示,一季度客源增幅為5%,二季度則提升至7%。這一增長背後的核心驅動因素在於公商務旅客出行量的波動及春節假期時間的調整。

今年春節假期呈現出和不同以往的特點。一方面,國務院假日辦對放假時間進行了調整,春節法定假期延長至8天,且通過拼假方式,一些企業甚至直接將假期延長至11天。另一方面,由於春運開始時間早,春節放假是在1月下旬,1月份工作日減少導致公商務出行量下降,休閑旅遊旅客顯著增加。這一變化對旅遊經濟整體構成利好,推動出行總旅客量增長。然而,對於民航業而言,高價值公商務旅客減少,導致一季度平均票價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相比之下,國際市場則迎來較大發展,國際及地區旅客量同比增速超過22%。但是環比增速有所放緩,整體國際出入境旅客量開始逐步趨穩。值得注意的是,航班上入境外籍旅客數量持續增加。隨著國家免簽政策的不斷出台,多個國家享受免簽待遇,同時國內衆多口岸城市推行240小時免簽政策,吸引大量外國遊客訪華。今年上半年訪華旅客量已超越2019年同期水平,尤其是三月份,乘坐航班的入境外籍旅客數量接近中國旅客數量,佔比高達40%以上。

旅客運輸量的增加及節假日變化反映出國內旅遊市場的蓬勃發展。然而,公商務旅客的波動直接影響了航空公司的價格策略及經營結果。目前,航空公司採取“客座率優先”的經營策略,導致在高客座率背景下,票價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市場呈現出“旺丁不旺財”的特征。

二、公商務市場格局變化

為了觀察和分析公商務旅客在疫情前後的波動情況,筆者採用在線旅遊平台的訂單數據做出分析,建立了關於公商務旅客佔比的指數,並在2025年第1期《空運商務》雜誌上對過去幾年公商務旅客的變化做出描述。判斷旅客旅行目的的依據,是分析旅客購票時的行為特征(包括旅客出行的時間、旅客整體行程、旅客購票的方式、旅客支付的方式等),例如公商務旅客一般會選擇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出行,在多人同行時會由一人負責統一支付等等,再結合訂單當中的同行旅客(同行旅客當中是否有兒童)、發票選擇(是否索要發票報銷),最後通過算法模型來得到在全部旅客當中的公商務旅客佔比。

為了更加直觀的分析公商務市場的規模,筆者把每個月的公商務旅客比例,乘以該月份的國內航線旅客出行人次數量(民航局統計月報數據),可以得到每個月公商務旅客出行量的總體規模。自2023年4月份到2024年底,國內的公商務旅客出行量已經恢復到正常狀態,而且保持穩定。

進入2025年,我們可以看到月度的公商務旅客出行數量産生一個較大的波動,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節假日的調整,由於春節放假和錯期,在春運期間的公商務旅客明顯下降。到了二季度,受到“中美關稅戰”、“八項規定”等因素影響,公商務旅客不論是佔比還是總量都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6月份,公商務旅客的總量甚至回落到2019年的水平。這一趨勢表明,選擇民航出行的公商務旅客數量正在減少,可以判斷,有相當規模的公商務旅客改為選擇高鐵出行。

三、青年旅客群體擴張

2025年上半年,根據身份證件號碼統計,民航旅客出行人數達到了1.34億人,同比增加了3%,人均出行次數2.68次,略高於去年同期。細分每個年齡段的旅客數量,各年齡段的旅客出行量都在同比上升,只有10歲以下的兒童出行量下降。而且11~30歲和61歲以上的旅客增量最多。

對比各年齡段的旅客份額,上半年兒童旅客與31~40歲年齡段旅客的佔比均出現下滑,而青年旅客與老年旅客的佔比則呈現上升趨勢。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青年旅客在連續三年出行量佔比下滑後,今年其份額終於開始回升。

進一步分析發現,青年旅客中20~26歲年齡段增長最為突出。作為財務獨立的新生代,他們的消費觀念與長輩存在顯著差異。例如,在五一節日期間,許多青年人為觀看演唱會,不惜支付高於平時的機票與酒店費用,前往異地旅行。他們不追求購車、購房,而更願意為滿足個人情緒價值而支付更高費用。青年旅客已成為推動客源增長的主力軍,其擴張趨勢與當前人口分布的變化趨勢相吻合。隨著這一代青年群體的不斷壯大,其對民航市場的影響也將日益顯著。因此,深入探究與挖掘青年旅客的消費行為、偏好及需求,對於民航市場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高鐵的影響漸趨平衡

在2024年,民航國內旅客運輸量和鐵路旅客運輸量的增速極為接近,兩者的發展速度是一致的。到了2025上半年,鐵路的增速接近8%,高於民航國內旅客運輸量增速的一倍。根據交通運輸部數據,2025年的5月份鐵路運輸旅客量4.06億人次,同比增長12.6%,日均增長了約147萬人次。而這個旅客量,已經接近於民航單日國內旅客數量的八成。

進一步深入分析旅客在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出行的時候,做出決策的影響因素。筆者選擇在線旅遊平台上既坐過火車,也坐過飛機的旅客(我們稱之為機火交叉用戶),通過分析這些旅客的購買行為,把他們對出行交通工具的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做了一個分析。2024年,在400~1600km距離上旅客的選擇當中,價格因素佔比只有30%,而在2023年,這個數據是42%。進入2025年之後,價格影響因素的佔比還在繼續下降。與之對應,出現上升的因素包括:旅客是否是自費出行的佔比,由2023年的13%上升到了18%;旅客出行距離的權重,由20%上升到23%;出行的緊迫程度比例也由15%上升到18%。這個變化說明旅客的出行目的和選擇方式有了一定的改變,通過分析,我們認為有極大可能是部分公商務旅客改變出行方式,由飛機轉移到了高鐵出行。這也是民航公商務旅客下降的原因之一。

為了更清晰的觀察和分析,我們把2024年在某個線路上只乘坐飛機的高頻旅客(在該線路上至少出行6次以上),拿出來進行分析。這些旅客當中,2025上半年在相同線路上不再乘坐飛機,只是選擇高鐵出行的旅客,佔比超過了1%。通過對這些改變交通工具的旅客觀察,變化最大的其實是在高鐵車程4~6小時的線路,以及旅客對“夕發朝至”的列車選擇。從購買行為和支付方式看,這些旅客也體現了部分公商務旅客的特點。

綜上所述,旅客在選擇交通工具時,不再單純以價格為唯一考量因素,而是更加注重出行目的、距離和緊迫程度等因素。同時,部分公商務旅客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轉變,從飛機轉向高鐵。這一變化不僅反映了旅客出行需求的多樣化,也體現了交通運輸市場的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然而,盡管鐵路增量巨大,民航仍然實現了旅客量的增長,這表明鐵路與民航之間的競爭格局已漸趨平衡。

五、對下半年的展望

2025年上半年,鐵路旅客量增速顯著,民航市場也保持著穩健的發展,旅遊出行市場持續擴容,整體交通運輸出行需求不斷走高。但民航市場受限於飛機引進、供應鏈保障及機場時刻協調等諸多因素,運力供給的增長空間遭遇瓶頸,國內外航線的運力投放節奏均放緩。在此背景下,公商務旅客的出行量出現下滑,民航的增量客源主要轉向對價格敏感的休閑遊旅客群體。為順應這一市場變化,航空公司採取了“客座率優先”的經營方針。在客座率提升空間日趨飽和的情況下,行業平均票價必然會有所提升。從實際的經營效果來看,二季度票價的同比降幅正在逐步縮小。

同時,高鐵對民航的客源影響日益加強,兩者客源層次和結構不斷分化,影響日趨均衡。面對這一形勢,下半年需聚焦運力、票價與旅客客源結構的變化,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運力網絡結構,提升運行效率。在航班量無法快速增長的情況下,應合理利用現有時刻資源,調整網絡結構,規避高鐵競爭,提升經營效果。

二是加強空鐵聯運,優化時刻資源分配。通過空鐵聯運減弱鐵路對民航的影響,變阻力為助力,擴大網絡覆蓋度,吸引更多客源。

三是制定差異化的票價體系,創新産品與服務。根據旅客群體變化,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旅客的需求,提升旅客體驗和忠誠度。

四是建立匯兌與油價波動應對機制。合理利用規則降低成本,提高經營效益水平。

五是加強行業監測與監管。及時調整航空公司經營策略,避免內卷化競爭。

基於當前形勢及運力投入規模和客源結構變化,對筆者去年年底的預測值進行調整:預計2025年全年民航承運旅客量為7.67億人次,同比增長5%,其中國內旅客量6.8億人次,國際和地區航線旅客量0.87億人次。

展望未來,青年旅客擴張、公商務旅客下滑的趨勢將持續,高鐵影響也將不斷深化。對於航空公司而言,積極應對變化、優化航線布局、加強成本管理、提升服務質量、加大技術創新投入並加強市場合作,是應對市場競爭和運營成本壓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同時,政府也應繼續加大對民航業的支持力度,為民航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本文在《空運商務》雜誌刊發

 

新聞來源 :民航資源網

本文轉載自民航資源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