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組合拳”築牢民航雷雨季節運行安全防線

2025年06月09日

隨著雷雨季節的到來,密集的強對流天氣對航空運輸安全提出挑戰。電閃雷鳴、狂風驟雨不僅會對飛行安全造成影響,更會對機場運行秩序構成威脅。在風雨交加的考驗下,民航系統要協同發力,確保旅客平安出行,保障空中交通線暢通無阻。

築牢安全防線,須以“預”為先,讓預警與決策更為精密。雷雨天氣變幻莫測,但科技力量為精準“把脈”天氣提供了強大支持。氣象雷達探測技術不斷升級,衛星雲圖追蹤愈發敏銳,多源數據融合分析日益成熟,為天氣預報預警提供了更準確的信息支撐。然而僅有精準預警還不夠,關鍵在於將預警信息有效轉化為科學的運行決策。各地的民航運行控制中心(AOC)與空中交通管理部門必須緊密協同,依托先進的協同決策(CDM)系統,對復雜天氣下航班放行排序、空中流量控制、備降場選擇等進行全局優化與果斷決策,實現安全與效率的最佳平衡,在風雨中撥雲見日,為航班運行指明安全航向。

築牢安全防線,須以“技”為盾,讓運行與保障更具韌性。面對惡劣天氣的影響,民航保障各環節需要利用先進技術,增強自身抗壓能力。航空公司須強化機組對復雜天氣的處置能力,熟悉繞飛雷雨、應對風切變等特情處置程序,熟練運用平視顯示器(HUD)等先進設備,在低能見度條件下提升起飛和著陸的安全裕度。機場方面則要確保排水系統高效運行,加強道面巡查維護,防止積水影響航空器起降;同時優化機坪運行管理,保障航空器在強風、強降雨中安全移動與系留。機務維護人員更要一絲不苟,確保航空器在復雜氣象條件下的適航性。技術是無形的盔甲,唯有堅韌,才能在暴雨中護佑銀翼安然翺翔。

築牢安全防線,須以“人”為本,讓協同與服務更顯溫度。安全鏈條的堅固離不開每一環的緊密配合,更離不開旅客的理解與支持。民航各單位要高效聯動,實現信息共享的實時、透明、順暢。當航班因天氣不可避免地出現延誤或取消時,航空公司與機場需要及時、主動、多渠道發布權威信息,清晰說明原因與後續安排,以緩解旅客焦慮。同時,滿足旅客在等候期間的基本需求,如餐飲、住宿、交通等,亦是安全運行不可或缺的溫情一環。旅客的耐心與配合同樣是支撐民航系統平穩運行的重要力量。在風雨考驗中,服務與溝通的暖流是化解焦躁、凝聚信任的無形力量。

面對雷雨季節的挑戰,需要預警精準、技術紮實、協同高效、服務到位,方能織就一張牢不可破的安全防護之網。這不僅關乎每個航班的起落安全,更是對“人民航空為人民”宗旨的生動踐行,是民航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根基。當風雨來襲時,全體民航人要以如履薄冰之謹慎,確保萬千旅客的空中旅程平安順暢。(《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徐業剛)

 

新聞來源 :《中國民航報》

本文轉載自中國民航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