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雨季節出行 理性守法是正解
2025年05月26日
仲夏時節,當電閃雷鳴伴隨著狂風暴雨驟然而至,往往會給民航正常運行造成一定影響。為防範極端天氣可能帶來的風險,航班延誤、取消或備降成為保障飛行安全的必要舉措,但是,這些動態調整的措施,或多或少地會對旅客的正常出行産生影響。在行程被打亂後的漫長等待中,旅客內心的焦慮感容易被放大,進而誘發一些不理性、甚至違法的行為産生。
有的旅客可能會認為,在航班無法正常起飛的情形下,其所作所為都是出於“維權”的目的,是為了“倒逼”航空公司解決問題。就比如某地機場曾因連降暴雨導致航班取消,多位旅客情緒崩潰跪求航班起飛。他們歸心似箭的迫切心情固然可以被理解,但雷雨季的復雜氣象條件無法因人的意志而改變,旅客們的這種“維權”行為也不能産生任何實際效果。事實上,航空公司同樣希望能夠盡快將旅客送達目的地,因為航班動態調整不僅會給旅客帶來不便,也會讓航空公司自身遭受一定的損失。不過,旅客的生命財産安全始終是民航業的首要考量,每一個航班的調整決策,都是專業人員基於科學評估後作出的。相較於無理取鬧,旅客更應該正視現實,利用等待的時間及時調整出行方案,才是更加有效的應對辦法。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旅客的不理性行為突破法律底線,往往需要付出更加高昂的代價。回顧過往雷雨季,不乏因航班動態調整而衍生的極端案例。有旅客在候機大廳打砸值機櫃檯,有旅客對工作人員惡語相向,甚至産生肢體沖突。這些舉動不僅讓機場秩序陷入混亂,更觸犯了法律的底線。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在內的多部法律法規,均明確了對擾亂公共場所秩序行為的懲處。法律的威嚴不容踐踏,任何試圖通過踐踏法律法規來滿足個人訴求的行為,最終都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因此,旅客應從思想根源上提高法治觀念,將理性與守法內化為面對突發狀況時的本能反應。在雷雨季出行的過程中,無論是航班無法正常起飛,還是起飛後遇到空中顛簸等突發情況,哪怕是在情緒瀕臨失控的臨界點,也要提醒自己及時按下“理性鍵”,避免因一時沖動,既損害了自身的利益,也影響了整個民航的運行秩序,造成難以收場的混亂局面。
當然,現實中也有一些旅客存在“道理我都懂,但控制不住自己”的困境。當他們被憤怒、焦慮等激烈情緒主導時,往往會過度放大眼前的不滿,而忽視了潛在的風險與法律後果。這時,航空公司與機場工作人員的積極作為就顯得尤為重要。工作人員不能僅僅用“為了飛行安全”這類簡單抽象的話語來安撫旅客,而應該曉之以禮,動之以情。首先可以積極協助旅客進行退改簽,比如安排專人指導旅客辦理相關手續等,還可以通過悉心講解或播放飛行安全科普片等方式,讓旅客直觀了解在極端天氣中飛行的風險。通過靠前服務和主動溝通,增進彼此的信任,讓旅客從內心深處認同和配合相關決策,並且從情緒的邊緣退回,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避免因沖動而做出違法之事。
對旅客而言,在疾風驟雨中,行程或許會被打亂,心情可能受到影響,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因一時沖動而觸碰法律的紅線。理性面對突發狀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是每名旅客應有的素養。當雷鳴漸歇、雨過天晴,大家順利抵達目的地時,回望雷雨中的這段經歷,一定會更深切地領悟到,理性守法才是出行過程中最正確也最可靠的答案。(《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方笑)
新聞來源 :《中國民航報》
本文轉載自中國民航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