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文明乘機從“收好自己的腳”開始

2025年04月08日

近日,某知名演員在社交平台發文譴責飛機上光腳踩座椅的旅客,並配上了一張後排旅客將腳直接踩在前排座椅中間的照片。“硬核”的譴責快速引發熱議,可見這雙越界的腳不僅踩髒了客艙座椅,更踩痛了大衆對公共空間文明禮儀的敏感神經。

飛機客艙不是旅客自家的客廳,文明的邊界不容模糊。客艙環境特殊,屬於密閉公共空間,且空間有限,容納旅客較多。旅客購買機票獲得的是客艙的有限使用權,而不是“我花了錢想怎麽坐就怎麽坐”。光腳搭在前排座椅中間的不文明行為,不僅帶來了衛生隱患,還在空間侵佔、心理冒犯等方面觸碰了其他旅客的底線。

這樣的行為與高鐵“霸座”、地鐵“外放短視頻”等不文明現象同源,反映出部分乘客將公共空間“私有化”的心態,給其他旅客的出行帶來了不愉快的體驗。

當這樣的行為真正發生時,僅靠在網絡上公開譴責就能解決問題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針對此次事件,多家航空公司已經作出回應。東航、春秋航空、海南航空等航空公司的客服表示,如果遇到相關情況,旅客可向機上乘務員反映,由乘務員進行提醒和溝通。

當前,面對旅客在機艙內跷腳等未影響航班安全的不文明行為,乘務員的應對舉措以“柔性勸導”為主,相關旅客不會被納入“黑名單”。民航法規對威脅到飛行安全或涉及破壞設施的旅客行為有明確處罰,但對“光腳踩座椅”這類影響公共秩序的行為尚未進行細化界定。也就是說,這種不文明乘機行為違背了道德規範,卻尚未觸碰法律的紅線。一旦遇到對勸導置若罔聞、甚至反唇相譏的旅客,乘務員就可能因缺乏強制措施而底氣不足。更重要的是,因旅客不文明行為引發的矛盾,可能演變為對航空公司的服務投訴,甚至導致航班延誤,最終成本變相由全體旅客承擔。

因此,破解機艙不文明行為治理困局,不能僅靠明星發聲、道德譴責或柔性勸導,更需要系統性解決方案。首先,有必要完善相關法律規章,將光腳踩座椅、脫鞋晾腳等行為明確納入民航不文明行為清單,細化處罰標準,建立信用懲戒機制;其次,客艙乘務員應提高溝通技巧,增強應急處置能力,及時制止、糾正旅客的不當行為,對屢教不改者進一步實施懲戒措施;再其次,航空公司和機場可以創新管理手段,在值機、安檢等環節主動推廣“文明乘機”宣傳動畫、標語,在座椅扶手上增設“請勿踩踏”標識,讓文明乘機觀念從入眼、入腦到入心;最後,作為民航旅客,加強自身約束不僅是對自己旅程品質的負責,更是對其他旅客的尊重。在遇到客艙不文明行為時,應該有更多人站出來勇敢制止,加強守護文明和安全的力量。

從公衆人物鏡頭下的那只腳,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某個旅客的失儀,還有飛機客艙不文明行為治理的痛點。民航是一扇“流動的文明窗口”,要解好這道題,既需要旅客提高“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共情能力,也仰賴行業運用“柔中有剛”的治理智慧,更需要社會培育“文明有禮”的良好風尚。當每個人都懂得收好自己的腳,尊重他人的空間,文明才不會在萬米高空中“缺氧”。(《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賈璞瑜)

 

新聞來源 :《中國民航報》

本文轉載自中國民航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