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航線持續增長 1月航司運營迎來“開門紅”
2025年02月19日
2025年1月,國內六大上市航司(中國國航、中國東航、南方航空、海南航空、春秋航空、吉祥航空)交出了亮眼的“開門紅”成績單。綜合數據顯示,六大航司總旅客運輸量已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其中國際航線表現尤為突出,成為拉動行業復甦的核心動力。
據各航司運營數據統計顯示,1月份6家上市航司共完成旅客運輸量為5178.7萬人次,超過去年同期11.5%,超過19年同期22.1%。其中國航、春秋、吉祥三家航司旅客均超過疫情前3成以上水平。從旅客絕對值數量來看,南航依舊領先,達到了1484.8萬人次、其次為國航達到1311.9萬人次、東航為1268.5萬人次、海航為612.4萬人次、春秋航空為262.9萬人次、吉祥航空為238.2萬人次。

圖:2025年1月六大上市航司運營數據 制圖:民航資源網
另外,隨著國際航班的進一步恢復,旅客出行需求逐漸釋放,出境旅客量呈現穩步向上的趨勢。我國航空業復甦已從“量增”轉向“質升”,國際短途市場基本恢復,但歐美長線航線仍待突破。今年1月六大航司國際航線旅客運輸量已達 650.4萬人次,整體恢復率為2019年同期的115.7%。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吉祥航空國際航線旅客運輸量對比2019年同期增長115.6%,遠超過其他航司增幅,顯示出業務結構向國際市場傾斜趨勢。這主要得益于吉祥航空東南亞短途市場的快速恢復和新航線加密。此外春秋航空和國有三大航同樣表現亮眼,國際航線的旅客運輸量首次均超過了疫情前水平。
據最新公告還顯示,多家航司于1月份密集增開國際航線。例如,東航當月新開北京大興-富國島、杭州-河內、南京-胡志明市、寧波-新加坡等航線,加密上海浦東-普吉、上海浦東-胡志明市、上海浦東-金邊、北京大興-大阪、合肥-新加坡等航線。海航本月新開蘭州-海口-新加坡航線、宜昌-海口-新加坡航線、新開大理-吉隆坡航線,並恢復執行深圳-大阪航線。吉祥航空1月新開北京大興-富國島、杭州-河內、南京-胡志明市、寧波-新加坡等航線,加密上海浦東-普吉、上海浦東-胡志明市、上海浦東-金邊、北京大興-大阪、合肥-新加坡等航線。春秋航空新增成都天府-金邊等航線。
六大航司客座率與2019年同期相比,基本完全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根據統計,1月國有三大航司的整體客座率均在80%上下,其中三春秋航空客座率以90.6%的成績繼續領先行業。
作為航司重要的運營指標,從客運運力投入和旅客周轉量的表現上看,1月六家航司均呈現持續向好,其中表現最突出的是吉祥航空和春秋航空,ASK、RPK均超過疫情前5成以上水平,其次為國航,兩項指標均超過疫情前3成水平。
1月份各航司通過引進新機型進一步優化運力結構。其中國航引進了4架飛機,總運營機隊達934架,穩居機隊規模榜首。南航引進了4架飛機,退出了1架飛機,總運營機隊達920架。東航引進6架飛機,退出2架飛機,總運營機隊達808架。海南航空新增2架飛機,總機隊規模350架。春秋航空、吉祥航空兩家保持機隊穩定,分別運營129架、127架飛機。本月6家上市航司合計淨增加13架飛機。 截至1月,6家航司機隊規模總計為3268架。
今年1月我國民航迎來“開門紅”,旅客運輸量明顯提升,根據飛常準、攜程統計,2025年1月,中國境內航線日均執行航班量約13537班次,環比增長12.23%。日均航班量同比2024年1月增長27.49%,相比2019年同期增長15.68%。2025年1月,旅客運輸總量約0.65億人次,同比增長約13%,比2019年同期增長約21%。1月日均旅客運輸量約208萬人次。這一增長主要受益于春運提前啟動(1月14日)及寒假出行需求釋放。
華源證券分析指出,2025年開年以來,航空旅客量保持強勁增長,航空業經歷了高速發展期(2019年以前)、極端低谷期(2020—2022年)、逐步回升期(2023—2024年),在2025年預計將迎來供需差反轉。隨著供給緊張局面難以緩解、穩健偏強的出行需求持續釋放、國際航線不斷修復,供需差走擴有望帶動航司業績改善。
新聞來源 :合肥航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作者 :丁一璠
本文轉載自民航資源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