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空前景總體樂觀 北亞航司受益中美中轉市場

2025年02月10日

2025年全球航空運力增長前景呈樂觀趨勢,但航空公司需面對需求跟不上、競爭壓力加大和運營成本上升等挑戰。值得關注的是,中美直飛航班有限的情況下,北亞航司和機場因中轉客流量增加而受惠。

OAG的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航空運力較去年同期高5.2%,總體樂觀。全球來看,MIDAS Aviation合夥人Deirdre Fulton分析,今年第一季度運力增長率最高的是非洲,較2024年高7.0%;歐洲、亞太、拉丁美洲同比去年也都增長6%以上。中東(3.5%)、北美(2.4%)的增長幅度則小許多。

OAG首席分析師John Grant指出,仍處於疫情後恢復階段的東北亞、東南亞佔了今年第一季度全球運力增長較大份額(約七成),導致亞洲地區的機票價格有所下滑。這對遊客而言是利好消息,但航空公司對於運力的約束需有所關注。相較之下,歐洲、北美運力僅有小幅度增長,因此機票價格仍高。

Sobie Aviation 創始人Brendan Sobie同意道,今年春節(一般是機票價格高峰期),亞洲地區機票價格較去年春節低許多,預示亞洲的航空公司接下來在運力增長高於需求發展腳步、競爭壓力加大,而運營成本(包括油價、人力、飛機租賃、維護成本和機場稅等)又上升的情況下,特別是對於主攻短線的低成本航空而言,挑戰不容忽視。

中國至歐洲運力持續擴增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至歐洲的運力持續擴增:今年夏季從中國前往歐洲的航班數量相較去年同期高出16%,當中很多是中、歐二線城市之間的航線。在中國航司持續飛躍俄羅斯領空,飛行成本較歐洲航司低的情況下,John Grant預計,已離開中國市場的歐洲航空公司短期內不會回歸。

中美運力發展停滯,是中國航司大舉提升歐洲運力的原因之一。相較於2019年夏季中美之間有10,407個定期航班,2025年夏季兩地定期航班僅2,899個,下滑幅度達73%。Brendan Sobie指出,當前中美市場需求雖較過往疲軟,但商務、留學生等市場需求仍在;在直飛航班有限且票價昂貴的情況下,「間接」航線是一大受益者,比如首爾、香港、東京都成了熱門中轉站(如羽田機場2024年亞洲至北美的中轉客人較2019年多了近100萬人次),北亞航司也從中受惠。

這對於東南亞及其他航司會産生積極的連鎖反應。因為,此前北亞航司常會低價銷售東南亞至美國的機票,但有了中國市場的填補之後,越南、菲律賓等航空市場的低價競爭情況便有所好轉;菲律賓的美國航線市場近期表現尤其強勁。不過,國泰航空今夏美國運力相較去年顯著上升,屆時市場格局又將改變。(鍾韻/ 採訪報道)

 

新聞來源 :TTG China

本文轉載自TTG China,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