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做“驚弓之鳥” 飛行機組如何提升復原力?
2025年01月21日
近年來,隨著影響民航運行的因素日益復雜和多變,所謂的“黑天鵝”事件也變得越來越頻繁。2024年,全球民航業接連發生多起重大事故,公衆對航空安全的關注度持續提升。
衆所周知,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時,每個人都會本能地産生驚嚇反應。這既包括身體試圖遠離刺激源,手臂和腿部肌肉收縮,以及頻繁眨眼等外部動作,也包括血壓升高和呼吸加速等內在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生理本能會促使我們作出兩種抉擇:要麽勇敢面對,要麽迅速逃離。對飛行機組特別是機長來說,他們肩負著確保旅客和飛機安全的重大責任。那麽,他們要如何面對飛行中的驚嚇?又該如何提升復原力呢?
驚嚇效應對飛行員影響較大
大量研究表明,在連續或強烈刺激下,人的大腦極有可能因承載過大壓力而對認知産生不良影響,比較典型的是注意力變窄、搜索行為減少、對周圍線索的反應時間更長、警惕性降低、解決問題的能力退化、表現僵化和工作記憶功能退化等。
當機組人員面對意外幹擾時,出現的這類生理反應被稱為驚嚇效應。這種非自願和無法控制的反應可能伴隨情景意識的短暫喪失,並導致能力降低。簡要概括,驚嚇效應對飛行員的影響大致包括六個方面。
一是中斷任務。除了不自覺的生理反應,驚嚇還會抑制肌肉活動,因此受到驚嚇的人往往會停止他之前在做的事。對於簡單任務,中斷可持續100毫秒~3秒;對於復雜任務,中斷甚至可長達10秒。
二是反常操縱。在特定情況下,飛行員在遭遇驚嚇後可能無意識地進行與既定訓練相悖的操作。例如,標準的失速改出訓練要求飛行員使飛機下俯,以提升空速並防止深度失速。然而,在驚嚇的作用下,飛行員甚至會不自覺地做出拉杆的動作。
三是管道效應(思維固著)。驚嚇會使人的注意力聚焦在引發驚嚇的刺激物上。在飛行過程中,若飛行員沒有其他需要特別關注的任務,這種注意力的聚焦通常不會對飛行安全造成顯著影響。然而,一旦飛行員需要專注於執行關鍵任務,這類聚焦就會産生負面影響,將大量精力傾向於關注最淺顯直白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未必是最重要的。正因如此,在不少事故案例中,機組都出現了對警告信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
四是生理和心理應激。驚嚇可能提高應激水平。應激對認知的各方面均有不良影響,如注意力變窄、搜索行為減少、對周圍線索的反應時間更長、警惕性降低、解決問題的能力退化、表現僵化等。在一些案例中,機組在應激作用下還會呈現明顯的認知障礙特質。
五是思考變少。驚嚇影響腦活動的變化,使我們更少思考,更本能地作出反應。在驚嚇發生時,人的大腦首先會進行快速分析,當認為面臨較大威脅時,可能跳過仔細思考和分析的過程,從而直接採取不太恰當的行動。
六是復原時間延長。經歷驚嚇後,飛行員需要重新評估預想與實際的差距,以便繼續執行任務。偏差越大,重新評估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此外,處於驚嚇中的飛行員往往需要更多時間對認知進行調整和更新。
復原力訓練可有效減少驚嚇影響
那麽,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手段減少驚嚇影響呢?答案是復原力訓練。
復原力是指在遭遇變化、壓力、困難或挫折等情境時,積極調整、有效應對,從困境中恢復原有能力水平,或在壓力之下保持穩定狀態的能力(韌性)。筆者認為,復原力強調的是飛行員在遇到幹擾時以及之後,能夠調動包括主觀能動性在內的所有積極因素,以迅速恢復並維持所需的操作能力的內在動力。
當前,復原力訓練的主要目標是盡可能減少驚嚇效應的影響,並確保機組人員能夠迅速恢復狀態。對飛行員來說,他們必須面對諸如復雜天氣條件、航班延誤、緊急情況增多、旅客需求激增以及飛行員疲勞度上升等多重壓力。因此,飛行員需要具備強大的心理復原力。通過增強復原力,可以預防事故發生,或在事態有惡化的風險時,防止其進一步惡化。
面對特情,飛行員需要盡可能做到以下工作:一是在高強度幹擾和變化下應對自如。具備復原力的飛行員能夠迅速識別並適應這些情況,確保飛行安全。二是在經常性壓力下保持健康和活力,如在運行時間緊張、雷雨天氣導致長時間繞飛等壓力下,飛行員仍能夠自我調節,保持心理健康。三是快速從挫敗中恢復,如在前期失誤後,仍能夠較快恢復。四是克服運行逆境,或在原有的進近方式、常用設備不可用時及時作出改變,從而在新的外部環境中重新樹立情景意識。
在國際上,波音公司經過研究推薦了一套策略,用於協助飛行員增強復原力,以應對空中出現的意外或驚嚇事件。波音公司推薦的飛行中復原的方法是在風險預測的前提下,執行一套復原流程,簡稱“飛行—聚焦—行動”。
飛行,即飛行員首先要確保飛機處於可控飛行狀態,這是飛行員的首要任務。聚焦代表專注,即飛行員在應對意外事件時應保持冷靜,聚焦當前的飛行情況。行動,即飛行員在處置意外事件時應採取合理的行動,遵循系統性的方法,快速恢復到正常飛行狀態。
飛行員要優先控制飛行航徑
我們必須強調預測的關鍵作用。“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民航業的安全敏感度高,試錯成本極高,其代價涉及旅客的生命安全和財産損失。因此,進行充分的“事前準備”比“事後復原”更為重要。不難理解,如果飛行員能夠預測到潛在的事件,那麽這些事件就不會那麽出乎意料,相應的驚嚇反應也會減弱;或者在發生意外事件時,飛行員復原的速度更快;甚至對某些人來說是驚嚇或意外的情況,對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根本不會構成驚嚇或意外。
因此,建議飛行員始終保持預測習慣(預想預防),盡量對威脅和差錯進行早期識別和幹預,從而防止進入意外狀態。一位經驗豐富的機長在與筆者交流時表示,在一次飛行時,他察覺到風向風速變化異常,隨即預測可能遭遇風切變,於是提醒副駕駛提前準備。果然,飛機隨後響起風切變警告。副駕駛事後表示,由於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感覺受驚嚇程度減輕、反應速度更快、自信程度更高。
在遭遇意外事件或産生驚嚇反應後,飛行員可能因為慌亂而採取不恰當的行動。因此,飛行員需要克制匆忙採取行動的傾向,優先控制飛行航徑。飛行存在一個普遍適用的優先級排序,被稱為“黃金法則”(由空客公司提出),即飛行—導航—通信,其中飛行為第一優先級。飛行員遭遇意外事件或産生驚嚇反應,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立即採取行動,而應該控制飛行航徑(俗稱“飛行狀態”)。這是因為意外和驚嚇可能導致飛行員在慌亂中採取不恰當的行動,而在駕駛艙中,未經分析的反應經常不是最有效的,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因此,當形勢不需要立即採取行動時,飛行員有必要在實施新計劃前花一點兒時間從驚嚇狀態恢復到正常水平的情景意識。
如果不需要立即採取行動,飛行員應努力控制自己不要沖動行事,要冷靜下來,努力認清形勢,重新樹立情景意識。此外,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相關研究表明,在遭遇驚嚇後通過喊出偏差(標準喊話),機組人員可以相互證實觀察到的現象,從而有效避免誤判。為有效執行這一流程,可以採取以下參考措施:專注於飛行路徑和飛機性能的觀察,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喊話,並進行交叉檢查以相互證實;確認並執行記憶項目中的核實步驟;對信息的正確性、相關性、價值和完整性提出質疑;當現有信息不確定時,積極予以澄清。
通過持續進行復原力訓練,機組可以更積極有效地應對運行過程中的諸多挑戰,增強運行的安全性,築牢安全基礎。(中國民航報 通訊員劉蔚然)
新聞來源 :《中國民航報》
本文轉載自中國民航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