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倡動態評估機場基建需求

2024年08月14日

學者倡動態評估需求,規劃機場基建配套,配合客量變化趨勢。

學者倡動態評估機場基建需求

特區政府於二○年提出,把氹仔客運碼頭部分區域改建成澳門國際機場第二候機樓。近日立法會確認暫緩該計劃。有學者表示,疫後澳門旅遊業、民航業發展情況與疫前相比變化顯著,任何基建設施決策,需客觀報告評估,期望政府增加政策透明度,動態評估需求,制訂客觀合理的長遠發展規劃。

一九年澳門國際機場客量達到九百六十一萬人次的歷史新高,接待力接近飽和。但二○年初新冠疫情爆發,機場單月客量一度跌至數百人次,為改建機場基建帶來緩衝期。疫情早期,特區政府提出把氹仔客運碼頭部分區域改建成澳門國際機場第二候機樓,迎接疫後復甦,但計劃拖沓四年,尚未有消息。

學者表示,特區政府向中央申請澳門國際機場填海規劃前,已邀請外國機構為機場長遠發展作短中長期評估,並制訂規劃發展報告,隨後向中央政府申請填海。二○年疫情爆發,對民航業發展帶來重大變數,當時制訂的規劃報告不可能計算出疫情的出現及影響,故該報告未必符合目前最新發展形勢,需視乎疫後變化重新檢討。

定期檢討行業趨勢

澳門民航業自疫後保持有序復甦,機場上半年客量恢復至疫前八成。特區政府暫緩澳門國際機場第二候機樓計劃前,如結合疫情因素,重新研究行業前景、客量增長變化,綜合檢討規劃報告再作出決策會較為合理、客觀;同時向社會公眾解釋決策過程,有助增加施政透明度。例如長遠考慮機場客量持續復甦情況,澳門國際機場現有設施是否足夠,以及機場填海擴建、基建配套建設能否跟上客量增長需求。期望政府定期檢討行業發展趨勢,動態評估需求,跟上旅客復甦步伐。

氹仔客運碼頭部分改建成機場第二候機樓的計劃暫緩後,未來的海陸空聯運系統模式如何構建,為旅客提供最大程度的出入境便利,將是下一步研究方向。

 

新聞來源 :澳門日報

本文轉載自澳門日報,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