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雲滿天還是一片晴空?未來空中交通(FAM)行業前景展望
2024年05月10日
未來空中交通(FAM)行業(包括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快遞無人機、可持續航空以及超音速/高超音速飛行器)在2023年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數百家公司積極推進雄心勃勃的計劃,致力於創造令人興奮的新技術、飛行器、服務産品和商業模式。新的指南和法規不斷出台,全球範圍內早期商業無人機交付量增加,一些OEM開始建設新的制造基地和其他基礎設施。
這些發展使得2023年行業樂觀情緒持續高漲,並鼓舞了FAM行業持續融資,這讓一些行業專家感到驚訝,他們原本預期進展將更為溫和。該行業必須努力解決一些持續存在的重大問題,例如技術進步的速度、公衆接受度、監管批準以及這些新型交通的整體經濟效益(這或許是最重要的)。FAM行業是否會繼續取得穩步進展還是會遵循不同的發展軌迹?
投資者繼續進行資金投入 2023年FAM行業在實現重大里程碑
由於2023年經濟和政治不確定性突出,FAM行業經歷了復雜的一年,但仍然展現出其韌性。投資者向市場注入45億美元的資金,表明他們對該行業繼續保有興趣,這一注資使自2004年以來的累計總額達到222億美元。盡管這個數字比2022年的49億美元下降了9%,但FAM行業內發生了151筆融資交易,比2022年的數量翻了一倍還多。
資金流入(盡管金額減少)對許多空中交通初創企業至關重要,因為在任何新興行業中,開發和早期運營階段的現金流通常都是負的。例如,最近麥肯錫對西方五家eVTOL上市公司進行的一項分析表明,根據它們當前和預計的燒錢速度以及收入情況,一些公司的現金餘額只能維持不到一年的時間,而另外一些公司也只能維持稍多於三年。
雖然總體融資情況保持穩定,但投資者對FAM市場細分領域的興趣發生了轉變。例如,2023年,可持續航空領域(包括氫能源、電動和混合動力系統以及高效飛行器配置)的公開融資總額僅為3.2億美元,較2022年的5.98億美元減少了47%。同樣,eVTOL領域獲得的融資僅為2022年的一半。另一方面,貨運、快遞無人機等領域在2023年的融資增至20億美元,是2021年創紀錄的10億美元的兩倍。
飛行器訂單數量(包括可選訂單和意向訂單)在2023年也呈下降趨勢,但仍高於歷史水平。新訂單總數為4800架,估計價值為220億美元,較2022年報告的約7100架訂單(價值460億美元)下降了32%。現有的待交付訂單高達21300架,估計價值1180億美元。然而,預計有些訂單將不會交付,因為該領域的協議約束力較低,行業處於早期階段,並且許多此類項目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2023年的其他顯著FAM趨勢和里程碑包括:
無人機快遞運營規模和範圍擴大。全球各個地區加起來,估計2023年商業無人機快遞量超過100萬次,比2022年的87.5萬次有所增加。一些有利的監管動向推動了這一增長。在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在2023年批準了120項豁免,允許實施超視距(BVLoS)運營用於快遞和檢查。其中包括了對無人機快遞參與者(包括UPS Flight Forward、Wing和Zipline)的更廣泛豁免,這一數字較2022年批準的73項豁免增加了65%。BVLoS運營允許無人機飛得更遠,減少附近飛行員或目視觀察員的監管成本,使擴大運營成為可能,經濟效益也更具吸引力。
飛行測試擴大。2023年飛行測試活動增加,特別是在載人AAM領域。截至2023年底,七家領先公司已累計披露了超過8000小時的飛行時間。其中大部分飛行活動涉及不符合最終生産設計的飛行器,但它們仍然幫助相關組織獲得關於真實環境下飛行器性能的寶貴見解。
供應商基礎的增長。一個日益成熟的供應商網絡正在為FAM行業參與者提供支持。迄今為止,FAM參與者與供應商之間宣布達成的交易或合作關係已達975項,其中包括現有的航空航天公司、初創企業、能源專業企業和一些汽車供應商。僅在2023年,FAM行業內公開披露的供應鏈交易或合作關係就有375項,較2022年增長了17%。我們最近的分析表明,現有航空航天供應商在FAM領域越來越活躍,包括前25家公司中的80%已經涉足其中。這一比例較一年前增加了15%。強大的供應基礎有助於為市場提供航空航天子系統專業知識(例如與電池或航空電子設備相關的知識),以及認證這些系統所需的專業知識。在飛行器制造商的設計和要求已成熟之前,他們通常不會與供應商達成協議,因此供應商基礎的增長表明現在有更多公司符合這一類別。
持續的監管進展。在全球範圍內,監管機構繼續完善他們對FAM的看法。除了美國在BVLoS豁免方面取得進展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2023年,億航(在測試中使用符合最終生産設計的飛行器的少數幾家公司之一)成為首家獲得中國民用航空局飛機型號認證的公司。這一進展使該行業更接近在中國進行商業運營。
新的制造設施。在2023年,一些公司在生産設施方面邁出了步伐。例如,Beta Technologies和Volocopter在2023年開設了制造工廠,還有幾家公司也宣布了開廠計劃,或簽訂了租賃和開發合同。其中包括已經開始建設的Archer Aviation,還有已宣布具體場地計劃的Eve Air Mobility和Joby Aviation。
展望未來 謹慎樂觀
FAM行業在2024年可能會繼續保持勢頭,但在每個關鍵領域,包括技術進步、公衆接受度、監管批準和經濟可行性,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某種程度的樂觀是有理由的,尤其是因為與其他行業相比,FAM行業內的融資活動仍然更為強勁,但有迹象表明可能會出現一些障礙。在eVTOL、快遞無人機、可持續航空以及超音速和高超音速飛行器等FAM細分領域中,有些可能會比其他細分領域實現更強勁的增長,從而在2024年呈現不同的發展軌迹。
不確定的投資趨勢
雖然FAM仍然吸引著投資者,但2023年的融資輪次確實顯示出一些放緩的迹象。此外,根據目前的現金儲備和支出速度,預計2024年的融資需求將增加。目前尚不確定投資者是否會提供足夠的資金來滿足這些需求。隨著公司日益成熟,他們可能也會有一些債務工具可以使用,但如果融資放緩,大多數FAM公司將面臨困境。
認證潛力
隨著公司達到新的技術里程碑,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和/或FAA可能會在2024年在西方市場上首次對eVTOL進行認證。這一里程碑將取決於飛機OEM是否能夠與監管機構就“合規手段”達成一致,並提供支持合規性的證據,包括通過擴大飛行測試獲得的數據。新型推進公司也在尋求更明確的法規,並在努力開發可持續航空飛行器和推進系統時追求首次認證。
我們對FAA和EASA近年來與FAM行業合作取得的監管進展感到鼓舞。2024年可能會見證eVTOL的首次商業化運營。鑒於億航最近在載人AAM類別獲得了飛機型號認證,中國可能是首個發生此類運營的國家,並且廣州市還計劃在2024年開始eVTOL飛行。在西方世界,國家和地方監管機構正在審查在2024年奧運會期間在巴黎進行eVTOL運營試驗的計劃。
更緊密的聯盟、整合和潛在的倒閉
與其他擁有衆多早期參與者的新興行業一樣,隨著FAM行業的成熟,它很可能變得更加集中,目前存在的數百家參與者將因合並、收購和倒閉而減少。從2024年開始,各個産品類別內都可能會出現這種減少,特別是由於許多企業目前沒有收入或者收入非常有限,因為它們尚未擴大生産規模。其他公司可能會進行垂直整合。其他因素也將在2024年加速人才和理念的整合。例如,許多高技能人才可能會被吸引到最健康的組織中,或者公司可能會分享更多飛行器設計和制造方面的最佳實踐。
將擴大生産能力作為長期計劃的一部分,以推動高效生産
目前生産僅限於少數早期飛行器原型,但為了保持FAM的增長軌迹,生産規模必須在現有基礎上進行擴展。一些OEM和供應商正在建設的新設施,可能會使他們在2024年更接近這個目標。制造商還通過採取措施提高生産效率來增加擴産的可能性,這將有助於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地生産系列飛行器和飛行器系統。
FAM基礎設施的擴展
如果FAM的擴展持續進行,利益相關者可以通過資助和建設更多的基礎設施來支持該行業,包括充電設施、降落場地以及氫氣生成和分配站。例如,如果商用eVTOL獲得商業飛行所需的批準,就必須建設配套基礎設施。這些設施可能既包括新建場地,也包括既有場地,具體選擇哪種則要取決於當地條件和可用的基礎設施。對於新型推進飛行器,如氫能、混合動力或電池電動類別的飛行器,在這些小型區域飛行器最有可能運營的地區,對那些充電和加油基礎設施提前進行擴建改造至關重要。考慮到FAM基礎設施的建設周期漫長,OEM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可能會在2024年邁出第一步,例如申請許可。
無人機快遞加速增長
2024年,無人機快遞在用例和覆蓋的地理區域方面很可能會繼續加速增長。特別是在零售和預制食品等那些可以更容易地擴大運營規模的行業內,以及涉及血液或藥品等關鍵産品的快遞方面,尤其如此。在擴大規模的過程中,公司可以完善其運營,尋求能夠降低單次快遞成本的策略,並建立公衆接受度,特別是在其目標客戶當中。如果他們能夠成功降低成本,就可以更有效地與陸地運輸以及其他替代方案競爭。除了小型無人機領域的進展,我們預計在大型無人機領域也會取得進展。這些無人機用於不同的任務,例如通常涉及在配送中心之間或從配送中心運送貨物的中程運輸。
堅實而持續的進展。這個描述可能聽起來有點平淡,但它概括了2023年FAM行業的特點。在這段時間里,該行業繼續吸引持續的資金支持,盡管在某些領域可能沒有達到預期的水平。同時,還有更多的原型機飛上了天空。該行業還受益於一些監管和技術進步,並且利益相關者對於開展多個基礎設施項目持足夠的樂觀態度。雖然沒有出現像eVTOL獲得廣泛認證那樣的重大突破,但該行業的勢頭令人鼓舞。然而,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很多,利益相關者必須警惕地監控發展動向,並隨著形勢的變化迅速適應。
——本文編譯自麥肯錫Future Air Mobility blog
新聞來源 :民航資源網
本文轉載自民航資源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