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服務vs低成本,航空公司路在何方?

2023年06月30日

近期,海航系全面轉型全服務在業內鬧得沸沸揚揚,與此同時6月7日美國航空宣布基礎經濟艙不再提供免費行李費額。兩者好像做了截然不同的選擇。其實,近幾年國內航司一直各有各的變革,有些推出品牌運價,有些執行了差異化服務。到底哪條路更優,說到底還是得看用戶到底需要什麽。筆者認為,國內航空公司目前的變革並未從根本上解決用戶多元化需求。

民航經營模式發展的歷程

民航業自成立以來,經營模式大致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全服務階段。飛機作為一種新型交通工具,成本高昂,供給較少,坐飛機是一件相對奢侈的事。這一階段服務的是少數高端人群,航空公司經營模式則是全服務模式,票價昂貴,力求提供尊貴、全面的服務。

第二階段,全服務與低成本分化階段。隨著生産力和航空業的發展,成本大幅度降低,航空供給增多,普通人可以通過飛機出行。有些航空公司開始尋找更加獨特的經營模式,出現以美西南為代表的低成本航空模式(又稱廉價航空),一張機票不再包含全部服務,而是減掉多數附加服務,主要售賣位移,票價則大幅度降低。由此,行業形成全服務和低成本兩種泾渭分明的模式。

國內環境與用戶的巨大變化

從供給側來看,隨著人類生産力的提升,飛機制造及相關成本大幅度降低,供給越來越多,國內航空供給從稀缺到供需平衡再到結構性溢出,市場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成本的降低,供給的增多,帶來機票價格的大幅度下降。近20年全價機票價格漲幅有限,但打折銷售卻越來越平常,結合通貨膨脹,相較於20年前機票價格實際上是大幅度降低的。

另一方面,隨著國內經濟高速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國內老百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2年的0.45萬元/人升至3.69萬元/人,整整翻了8倍。

因此,國內航空用戶發生了重大變化,從過去少數高端人群,擴展到更多中端人群,航空出行逐漸大衆化。從趨勢上看,國內航空業大衆化將一直持續下去,最終會像火車一樣,絕大多數老百姓都能消費。人群的擴展,意味著航空公司要面對更加多元的人群,用戶需求也更加多元。

國內航空公司淺嘗辄止的嘗試

航空大衆化其本質是從服務高端用戶,演變成服務高、中、低用戶並行,用戶更加多元、細分。航空公司其實也察覺了這些變化,開始了很多嘗試。全服務航空公司開始向中低端市場延伸,採用新收益管理、品牌運價等方式來滿足用戶需求,更多航司則直接宣布差異化服務改革。無論採取哪種方式,核心就是將位移與其他服務拆分,各自定價。執行差異化服務的公司則更為徹底一些,全面取消一些低艙位的免費行李額,並推出付費選座等。

過去在服務少數高端人群的時候,飛機基本是兩艙布局,把艙位分成經濟艙和頭等艙,簡單說就是好與更好。當人群擴大的時候,航司也試圖做些改變,推出超級經濟艙,以及其他各類叫法的艙位,提供一些差異化的服務,但是始終都是小修小補,核心物理布局上並沒有太大變化,導致老百姓也沒更多的感知。

另一方面,航空公司為了追求利益,通過縮小經濟艙座位的間距,來增加更多的座位。以一架空客全經濟艙布局的A320客機為例,國內不同公司座位間距明顯不同,座位數量從170座到180座不等。除了經濟艙座位間距縮小,座椅本身的材質也有變化,導致座位的舒適度進一步降低。飛機普通經濟艙的座位舒適度甚至不如高鐵二等座。這種減配的行為,本質是航空公司服務在下探,來吸引更多中低端用戶。但是卻忽略了原本經濟艙中的中高端用戶的需求和感受,引發這類用戶集體反感和抱怨。從這個維度上看,這種經濟艙一刀切改變甚至是失敗的。

綜上,國內航司其實並未深刻認識到航空大衆化帶來的深遠影響,僅僅是淺嘗辄止的嘗試,並未做出影響行業的改變。

更豐富、清晰的艙位等級是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的解決方案

同樣是服務業,同樣服務大衆,面對高中低多元用戶,酒店行業有獨特的一面。酒店行業各自定位非常清晰,從家庭旅館到五星級酒店,層次分明,不同用戶總能找到自己需求的酒店。疫情下酒店這種結構體現出了更強的抗風險能力,數據表明疫情期間酒店價格下行遠遠低於航空。無論客源如何,五星級酒店都不會賣出白菜價和家庭旅館等去競爭。

當然,航空公司無法像酒店一樣,不同公司分級定位。同樣是交通業的高鐵有商務座、一等座、二等座,綠皮火車有軟臥、硬臥、硬座。輪船有一等艙、二等艙、三等艙、四等艙位,每個艙位甚至還有更細的分層。

筆者認為航空公司面對高、中、低不同的用戶,可借鑒輪船的艙位模式,用三個或四個等級艙位來服務不同人群,讓艙位布局更為豐富、清晰。不同艙位從物理布局、硬件及服務逐步拉開差距,比如二等艙、三等艙,座椅間距、材質等需要與頭等艙和四等艙明顯不同,同時其他服務的也不同,包括餐食、行李額等。

在銷售和價格管理中,四個等級艙位拉開價格差距分別定價,收益人員按照現有收益管理的方式,管理四個艙位不同時間的外放價格和折扣,按照銷售進度逐步提高折扣。最低等級的艙位本身票價低,有低價銷售的基礎,高等級艙位票價本身較高服務更好,用戶均根據自身需求和承受能力購買對應的機票。如此一來,行業過去臨近出行的旅客買了高價票,卻並未享受更多服務的窘境,也將得到解決。需要注意的是,收益人員管理價格時,要避免高等級艙位價格與低等級艙位價格倒挂,出現高等級艙位由於打折銷售價格低於低等級艙位銷售價格的情況。

這種多等級艙位的改變,對於航空公司來說,是一場不小的挑戰。既要看到航空大衆化的趨勢,從理念上認同,也要面臨飛機停場硬件改造的高昂成本,還要面臨僅單一公司改變OTA銷售渠道和C端用戶如何接受和推廣的問題。但是,筆者堅信以用戶為中心的改變是必然。

多等級的艙位是旅客與航空公司的雙贏

整個銷售期內,不同用戶根據需求及消費能力,選擇不同的艙位,將最大程度刺激用戶的消費需求,可以有效提升航空公司收入,並避免“白菜價”惡性競爭。中高端旅客在任何時候購票都會選擇自己需要的艙位,並支付更多的費用。消費能力弱的用戶,也有相應的産品吸引用戶消費。

對於旅客來說,航空公司為其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旅客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購票,高艙位旅客支付更多費用,享受了更多服務,低艙位旅客可以買到價格合適的機票。即便消費能力弱的旅客因為低艙機票售罄,被迫購買高艙機票,也會獲得相應的服務。旅客的整體滿意度也將得到提升。

因此,在筆者看來,未來用所謂的全服務、低成本來劃分航空公司將沒有意義,航空公司更沒必要糾結,到底是該向左還是向右。航空公司可根據自身面對的市場,布局不同等級的艙位,形成差異化的服務模式。未來,在更豐富的艙位布局的基礎上,差異化服務還會逐步實現菜單式選擇,休息室、行李、餐食等等都可以根據需求任意選擇,從而真正實現滿足每一位旅客的個性化需求。

 

新聞來源 :民航資源網        作者 :王興豐

本文轉載自民航資源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