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讓更多的中國人坐上飛機

2023年03月15日

2019年中國民航旅客運輸量超過了2012年的兩倍,實現快速發展。截至2022年我國航空人口4.3億(“航空人口”含義:中航信統計,2016-2022年,我國14億人口中,坐過飛機的有4.3億人。),仍有巨大的內需潛力。在民航領域,如何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14億國人都能坐上飛機?我有五點體會,“以供給側的’五個更好’來擴大內需”:

第一,以更好的頂層設計來擴大內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絕非一項單領域、單目標、單維度的短期政策,而是一項涉及多領域、多目標、全要素的長周期經濟改革,必須加強頂層設計、要素統籌。國際樞紐方面,民航強國建設不斷深入,我國的國際樞紐競爭力躍升,航線更豐富、服務更便捷、票價更優惠,去新加坡、日韓、中東等國外轉機的少了,越來越多的國人直飛歐美澳。機場布局方面,近十年我國不斷完善機場布局規劃,新建遷建了84個機場,航空服務網絡覆蓋了全國92%的地級行政單元、88%的人口、93%的經濟總量,構建起了1小時航空服務圈,推動我國航空人口從1.7億大幅增加到4.3億,幫助越來越多三四線城市老百姓享受到了便捷的航空服務。綜合交通方面,以樞紐機場為核心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卓有成效,已有30個樞紐機場開通了41條軌道交通線路,樞紐機場軌道交通接入率達到71.4%,從坐公交趕飛機、坐地鐵趕飛機,到現在坐高鐵趕飛機,這就是在不增加額外投入的情況下,通過供給側結構性優化就創造出了新的需求。正是得益於科學前瞻的頂層設計,讓老百姓都能“在家門口坐飛機”。

第二,以更好的供給效率來擴大內需。只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升供給效率,就能將有限的資源轉化為有效供給,就能降低供給成本,有效擴大需求。四十年來,民航票價的漲幅遠遠小於CPI的漲幅,這就是通過整個民航體系的效率提升來實現的。民航的運行更高效、更省油,最終把效率提升的好處都讓利給了旅客。尤其十八大以來,機場的跑道容量提升了,航班的靠橋率提高了,旅客的步行距離縮短了;每公里票價從0.66元大幅下降到0.48元。正是得益於不斷精進的供給效率,讓老百姓“坐得起飛機”。

第三,以更好的服務品質來擴大內需。當前消費需求呈現品質化、多樣化、個性化特點,只有高品質服務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民航業作為服務業,是最早參與國際競爭的行業,對此我深有感觸。三十年前,我們的航空服務學國外;三十年後,國外的航空公司學我們。大家也都能切身感受到,航班越來越準點(2019年較2012年提升了13.2個百分點)、坐飛機刷手機、“刷臉”走遍機場等等,航空出行體驗不斷提升。比如,作為服務業首家獲得“中國質量獎”的代表,廈航打造全艙“山海同席”特色航空餐,把藝術品搬進客艙,向全球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讓乘坐飛機不再枯燥,而是一段享受美食、享受藝術的空中旅途。正是得益於“以人為本,以客為尊”的服務理念,讓老百姓“享受坐飛機”。

第四,以更好的資源配置來擴大內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難點在於如何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更好服務擴大內需。近年來民航局通過“五率”高效配置資源(即安全性、正常性、投訴率、執行率、利用率),核心發展資源優先向安全穩、效率高、服務好的航空公司傾斜,引導行業提升高質量供給。正是得益於高效合理的資源配置,讓老百姓“放心坐飛機”。

第五,以更好的産業牽引來擴大內需。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實現産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當前正處於我國大飛機事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內航空公司義不容辭全力支持國産民機起步發展,已下單採購C919幹線飛機約1000架,ARJ支線飛機690架,廈航集團也引進了ARJ機隊,以需求牽引國産民機産業鏈供應鏈發展,推動我國高端制造業轉型升級。正是得益於民航的需求引領,讓老百姓“盡快坐上國産大飛機”。

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民航業通過持續深入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能夠發現需求、滿足需求,還創造了新的需求,實現“幫助更多的人行走天下”。中國民航還在進一步探索,比如空鐵聯運進一步打通民航和高鐵的運輸網絡、銷售網絡、服務網絡,實現全網“一次購票、一道安檢、一證通行”,進一步激發旅客出行需求。比如建強福建國際航空樞紐,利用好東南亞-東北亞、東南亞-北美、東南亞/澳洲-歐洲等三大國際主航路交匯點的優勢,把這些國際中轉旅客吸引過來,就能把福建的國際航班擴大幾十倍,進一步把內需更好地帶動起來。(全國政協委員,廈門航空董事長、黨委書記趙東)

 

新聞來源 :民航資源網         作者 :趙東

本文轉載自民航資源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