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復甦“白菜價”機票難覓?多元産品助航司“止血”

2023年03月03日

最近,機票漲價以及國內航線限制折扣的話題成為了大家討論的熱點。如何從民航領域的競爭監管理性看待這種現象?當前的機票價格變動決定因素到底是什麽?是否會對國內民航市場的健康競爭帶來長期影響?希望通過此文分享一點相關的理解與思考。

強勁的客運復甦不可避免帶來機票價格的調整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機票價格的最終決定因素還是市場供需的變化。在過去三年里,由於需求疲弱,全國平均機票價格長期都處於“白菜價”的狀態。航司即便盡其所能,低價出擊,很長一段時間都還是始終無法刺激公衆的出行意願。在這段特殊時間里,低票價+低客座率成為了常態。而在今年,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出行需求的增長,民航客運強勁復甦的“小陽春”在今年的春運已經得到充分顯現。根據民航局在2月16日的最新發布,自1月7日至2月15日,春運40天,民航運輸旅客5523萬人次,日均客運量138萬人次,比去年春運增長39%,恢復至疫情前(2019年)的76%。保障航班53.6萬班,日均1.3萬班,同比增長15%,恢復比例超過八成。平均客座率74%,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而在國際客運方面,中國與泰國、柬埔寨、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6個亞太地區國家間的航班量共增加226班,超過增班總量的70%。通航城市、通航國家和執飛航空公司數量分別恢復到疫情前的25%、64%和80%。同時,這段時間,多家中外航司也相繼發布了新的國際航線恢復、新開計劃。

兩相對比,這一供需關係的變化,無疑對機票價格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種種迹象表明,從大趨勢上,近期國內機票價格的同比上漲也一定程度順應市場,可以說,今年總體機票的漲幅,更是對過去幾年的超低價策略的一種修正。數據趨勢顯示,今年的需求復甦仍將繼續持續。一些消費者已經開始提前關注下一個長假的出行和出遊規劃。1月23日至1月29日,同程旅行平台有關“五一”的搜索熱度周環比上升了209%,“五一”關鍵詞在1月28日當天的百度指數更是創出了六個月以來的新高。可以預見,在當下行業運力完全恢復仍需時日的情況下,今年的機票較之往年更難買。可以說,從某種程度上,無論航司之間出台何種的價格調控手段,大環境促使的民航供求關係的轉變,成為支持機票價格在2023持續攀升的決定因素。從歐美各國民航業復甦的軌迹,我們也能觀察到類似的現象。放開後,全球機票的客運均價甚至較之疫情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因此,航司之間是否限制低價所能産生的影響,在目前強勁的市場環境里,所能産生的影響實際十分有限。影響機票價格的最終決定性因素依舊還是市場供需狀態的變化。

民航領域行政監管與市場競爭並重更好地保護公共利益

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同樣也可以從從行業競爭角度來分析。與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市場競爭不同,在競爭法領域,民航市場一直都是一個極為特殊的領域。既不能完全開放,任由市場自我調節,又要防止壟斷帶來的低效問題,各種目標之間的平衡尤為關鍵。

有別於國計民生相關的傳統天然壟斷行業(各類公共服務行業),各國監管部門還是認可有序競爭對民用航空運輸的重要性,航司之間的競爭關係有效提升了服務質量以及降低公衆的出行成本。但在另一方面,由於民航運輸存在高投入、高準入門檻,航線資源諸多限制和管控的特性,想要在這一領域任完全尊重市場“無形之手”來發揮作用,又容易引發公共利益損失。完全依靠市場調節的巨大代價又是整個社會所不能承受的。在疫情期間,各國政府都出台了不同程度的民航救市措施,就是基於民航對國計民生提供重要基礎性服務的公共特性。因此,各國在民航領域的競爭監管原則,更趨向於一種利益的平衡以及對如何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以三個國際航空聯盟為例,航司之間的這種聯盟關係,一方面促進了國際運輸的發展,提高了旅客出行的便捷度以及各家航線網絡的通達性,但另一方面顯然不可避免地産生了反競爭的效果。各國在進行民航領域的反壟斷審查時,也都有著除了競爭以外的重要原則。在這一方面,最典型的便是美國以及歐盟的民航反壟斷法實踐。在美國,反壟斷豁免是民航領域一大特有制度,往往由司法部與交通部共同參與。其基本條件是相關申請要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公共利益作為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給予了反壟斷執法機構以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在歐盟,歐盟委員會在處理民航的的反壟斷豁免則更多是著眼航司之間的合作是否能夠是以促進歐盟經濟一體化為主要目標,其次考慮消費者福利和效率。當然,這種利益平衡也體現在申請人所許諾的補救措施上,一般在授予反壟斷豁免的同時,也往往會要求申請航司做出諸如放棄部分機場時刻,出讓航權以及在一定期限內做出價格許諾等條件來換取監管部門的放行。

不難看出,現實中民航領域的反壟斷機制與實踐要比我們日常理解的放任市場完全競爭的基本原則要復雜多。而這次全球疫情對民航業的重創,大環境的變化也讓各國監管部門對民航領域的反壟斷監管原則有了新的發展。一個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仍在進行的有關大韓航空與韓亞航空的合並案件,更具體體現了各國不同的利益訴求和監管原則。

在市場原則下,為旅客提供更加豐富的産品與選擇

如何盡快彌補三年疫情所帶來的虧損壓力,更好在傳統淡季維持國內航司的生存,是所有公司面臨的重要課題。我們也應該相信,這種價格調整一定,也只能是短期的措施,尊重市場規律與提供旅客更多更加豐富的旅行産品,仍舊是未來我國民航競爭的主流。與其他地區不同,我國民航業的另一大特點是諸多航線直接面對高鐵的正面競爭與沖擊,尤其在800公里及以下的中短途航線,限價並不會一定帶來收入的直接增加,反之可能會把更多的旅客拱手相讓給高鐵這一競爭對手。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高鐵與民航的良性競爭,也一定程度限制了價格調整的自由度。

於此同時,航司之間的競爭,也從相互拼殺價格的初級階段升級為以航空服務産品為基礎,從旅客個性化出遊需求出發的服務品質以綜合體驗的競爭。即使在過去如此艱難的三年里,我們也看到了仍有諸多航司正在與知名餐飲合作,升級航空餐食,提升完善兩艙服務,以及更大幅度在加快空鐵聯運的覆蓋。以東航與國鐵合作的空鐵聯運産品為例,目前,旅客通過東航APP、12306APP就可以一站式購買“航空+鐵路”産品,可經46個樞紐城市、73個火車站進行中轉,通達695個目的地。通過空鐵合作,機場與高鐵站聯運接駁,豐富了專屬安檢通道、貴賓室等多項權益,進一步提升旅客中轉體驗。此類的“一步到位”、“空鐵聯運”、“空中快線”等創新服務實際才是當前航司之間競爭更加注重品質的表現。通過此類以服務品質為核心的産品提升,來滿足旅客個性化的出行需要。這種主動適應市場變化,靈活轉變營銷思路的方式,不僅得到了廣泛的公衆贊許和支持,也同時為航司彌補虧損,做出了積極地貢獻。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當前市場復甦強勁的背景下,我國航司有著更大地誠意來積極刺激需求的回暖,共同呵護來之不易的客流復甦。民航運輸的回暖最終依靠的還是在市場原則下,刺激潛在的客流需求,通過更加個性化的産品贏得旅客對出行的信賴。

 

新聞來源 :民航資源網

本文轉載自民航資源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