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堅持“動態清零”?何時能夠回歸正常的生産生活?官方回應

2022年10月14日

據央視新聞消息,10月1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國家衛健委:要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

國家衛健委發言人米鋒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當前,全球疫情仍處于高位運行。我國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要毫不動搖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嚴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九不準”要求,落實屬地、部門、單位、個人“四方責任”,以快制快,阻斷疫情傳播,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疫情的底線,最大程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要堅決整治層層加碼,切實保障群衆生活和就醫需求

國家衛健委發言人米鋒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要堅決整治“層層加碼”,關心關愛受到疫情影響的群衆,切實保障他們的生活和就醫需求。

要始終做好個人防護,遵守防疫要求,積極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當前全國疫情形勢嚴峻復雜,但總體可控

國家疾控局傳防司司長雷正龍在發布會上介紹,近期我國持續面臨境外疫情輸入和本土疫情傳播擴散的雙重風險,局部地區疫情出現反彈。新疆疫情出現反復,但總體可控,內蒙古疫情形勢明顯好轉,病例數顯著下降,四川、甘肅、山西等地疫情逐步控制,寧夏、西藏疫情穩定向好,其他部分省份疫情多點散發。當前全國疫情形勢嚴峻復雜,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發生局部聚集性疫情的風險依然存在,但總體可控。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加強統籌調度,指導各地落實國慶節前後疫情防控措施,派駐工作組強化新疆、內蒙古、寧夏、雲南、山西、西藏等地的疫情防控力量,各地要壓實四方責任,實事求是,及時客觀報告公布疫情數據,持續加強疫情防控和應對處置工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疫情的底線。

為什麽不能與病毒“共存”,為什麽付出相當多力量來堅持“動態清零”?梁萬年回應

發布會上,記者提問:從各地公布情況看,病毒普遍存在的特點是傳播速度快,但是感染者主要是輕症和無症狀,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說,大家普遍認為病毒都這麽輕了,為什麽不能與病毒“共存”,為什麽付出相當多力量來堅持“動態清零”?

針對這一提問,梁萬年表示,中國政府所施行的“動態清零”是基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所決定的。一是國家的抗疫方針、抗疫策略是基于抗疫理念提出來的。二是基于目前對病毒特性的認識,特別是對它變異的方向、變異後的危害性變化的認識,包括對這種疾病的認識,我們現在並沒有能力完全把病毒消滅掉,也沒有能力保證不出現一例或者散發病例,所以“動態清零”是我們國家抗疫的總方針,這個總方針的核心是要把疫情阻斷,而不是消滅病毒,也不是不容許出現一例病例。

阻斷疫情的核心就是要快速發現、快速撲滅,發現一起,撲滅一起。簡單來說“動態清零”的核心是阻斷疫情的持續性社區傳播,防止疫情形成規模性流行或者規模性疫情反彈。如果做到“動態清零”,有兩個關鍵詞最重要,一是快速,快速發現、快速處置;二是精準,精準識別疫情、精準劃定疫區範圍、精準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精準進行密切接觸者的判定和管理、精準進行臨床救治,最終精準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這是首先解釋一下“動態清零”的一些概念和核心內涵。

第二,衡量一個疫情危害性大小有兩個不同的視角。國際上通用的公共衛生的視角是站在群體角度,使用死亡率、超額死亡率等指標來衡量,而不是以病死率、個體的視角來衡量。對奧密克戎變異株來說,它的病死率和以往的變異株和原始株相比確實是在下降,但是由于它的傳播速度快、傳播更隱匿、免疫逃逸現象在逐漸增強,所以總發病率是高的,這意味著在人群當中會有大量感染。較多的感染人數乘以個體病死率,死亡人數也會相對較多,群體死亡率就會高于流感,且不低于原始株和其他變異株,可見其對人類的危害性總體上並未見明顯下降,這一點恰恰是世界衛生組織、各個國家在判斷它危害性的重要指標。

另外,超額死亡率,也就是說這種疾病出現以後影響的不僅僅是感染了這種疾病的這些患者的重症和死亡,它可能導致醫療資源擠兌。醫療資源一旦被擠兌,就會影響其他正常醫療服務的需求,就可能導致一些不必要的在正常狀況下的一些死亡的出現。在科學上來說,衡量這種由于疫情的沖擊所帶來的額外死亡,可以稱之為“超額死亡”。計算方法,把今年死亡總數和去年或者前三年在這一國家、這一地區的死亡總數相比,多死了多少人,如果沒有其他可解釋的因素外,就歸致于是疫情引起的超額死亡。目前情況來看,新冠肺炎疫情無論是原始株、還是以往的變異株,特別是奧密克戎變異株導致的超額死亡還是比較高的,經研究在10萬分之100以上。

第三,我們國家人口的總數是大的,老年人口的比例是高的,老年人口2.67億,這是非常大的基數,同時還有大量基礎病患者,這些人是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以後得重症甚至發生死亡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再加上前一段時間防控的效果,我國人群新冠病毒感染率總體較低,獲得的自然免疫不強,盡管我們通過免疫接種獲取了一定的免疫力,但新變異株對這種免疫力的逃逸在加強,所以如果我們放松,不“動態清零”,勢必會造成大量感染,導致老年人群、導致有基礎病的人群,有可能造成大量重症乃至大量死亡。這種大量的重症和大量的死亡是不能夠容忍的,所以必須要盡力防護。

第四,現在科學上對新冠病毒的變異,今後向什麽方向變,變異以後它的毒力、致病力、危害性的大小仍然沒有完全辦法掌握。但是有一點科學界是肯定的,這個病毒始終會變,變是它的常態。另外奧密克戎變異株肯定不是新冠病毒的最後一個變異株,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堅持現有防控策略,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我們近三年防控證明是有效的、是可行的、也是科學的,所以面對這些不確定性,我們就應該用確定性的策略、確定性的方針來對抗這種不確定性。

第五,要考慮這個疾病的長期危害。現在國際上,各國科學家非常關注和擔憂感染新冠後的後遺症問題,有研究表明有一定比例的感染者會出現諸如疲勞、呼吸困難、神經認知障礙等多種後遺症,對這種情況的致病機理、最終持續時間,科學上也不完全了解,不像一般流感和已知疾病,科學上對它的後遺症、對它的有關情況是清楚的,新冠還有很大未知。

基于以上考慮中國當前堅持“動態清零”的總方針是必須的。

是否會延續中秋國慶前後的防控政策?國家疾控局回應

國家疾控局傳防司司長雷正龍在發布會上介紹,中秋、國慶人員流動性增加,疫情傳播風險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在部署全面落實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基礎上,強化了一係列防控政策措施,如倡導廣大群衆安全有序出行、推廣落地檢、重點場所和機構查驗有效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減少不必要的聚集等措施。國家衛健委將組織評估這些措施對盡早發現、控制疫情、防止疫情規模性反彈的作用,下一步,將在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前提下,在評估措施效果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疫情防控形勢和病毒變異等因素,持續完善優化疫情防控政策,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吳尊友:實踐證明“動態清零”總方針是科學的、效果顯著、符合中國實際情況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動態清零”是我國控制急性傳染病的總原則,也是我們新冠防控的總方針,在過去近三年的時間里面,中國本土出現了300多起由境外輸入導致本地發生的疫情,這些疫情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實踐證明,“動態清零”總方針是科學的,效果是顯著的,是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所以目前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吳尊友介紹,傳染病從高流行地區向低流行地區蔓延擴散,就像水從高位向低位流動一樣,它是傳染病傳播擴散的一種自然規律,武漢疫情控制以後,我國主要是境外輸入造成本地的疫情傳播擴散,所以我國確定了“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策略,實踐證明這個總策略是科學的,是有效的。

國家疾控局:不能以“靜默”代替管控,對風險區域外的學校、餐飲,堅決避免“一關了之”

雷正龍在發布會上表示,要不斷提升疫情防控科學精準水平。要求各地加快精準流調,疫情防控不能簡單化,不能過大範圍劃定風險區域,不能以“靜默”代替管控。要及時精準劃定中高風險區,及時採取堅決果斷的管控措施,並根據疫情形勢變化進行動態調整,符合解封條件的要及時解封,方便群衆生活及出行。對風險區域外的學校、餐飲等單位,加強疫情監測,堅決避免“一關了之”,最大程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同時,要減少疫情防控對群衆的影響。開展疫情處置時,強調科學精準管控的同時,還要講究溫度,全力保障疫情期間群衆生活物資供應和就醫需求,全面統籌社區社會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志願服務人員等多方力量,確保保障到位、服務到位、溫暖到位。同時,呼籲群衆要增強法律意識,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

雷正龍表示,還應加強對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指導。指導各地全面落實第九版防控方案各項政策措施,加強對各地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的培訓指導,推動各地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加強對重點場所、重點人群,特別是交通運輸業客車、貨車司乘人員疫情防控,既要做到疫情防得住,又要保證行業運轉正常發展。

中國疾控中心:BF.7亞分支傳播能力較強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學首席專家董小平介紹,BF.7亞分支實際上是BA.5.2.1.7的縮寫,是奧密克戎BA.5變異株的一種衍化分支。BF.7進化分支在9月不斷被檢出以來,在許多國家已經逐漸成為常見的毒株,全球的占比從9月下旬的3.5%左右增加到上周的11%左右。與其他一些奧密克戎進化分支比如BA.2、BA.5剛剛出現的時候相似,BF.7亞分支呈現出了較強的傳播能力,是否能夠成為全球範圍內下一個優勢流行毒株,還需要進一步觀察。BF.7進化分支在致病力方面沒有出現明顯的改變。

梁萬年:從全球比較來看,我國的防控是最具成本效益的

發布會上,記者提問:今年散發疫情對于社會經濟帶來一定程度影響,請問如何看待這樣的影響?如何來算防控的成本效益?

梁萬年表示,全球各國都會受到疫情的影響,特別是疫情會對經濟的發展産生的影響,任何一個國家都不例外。疫情防控的一個目的就是要盡可能的避免和減輕疫情所帶來的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但是由于新冠疫情持續了近三年,這在人類的疾病,尤其是大流行的疾病史上也是罕見的,持續時間這麽長,而且病毒在反復變異,傳播速度在加快等這些特點,疫情的防控措施就會隨之發生相應變化和調整,也難免會對經濟發展産生一定的影響。這也就是為什麽我們國家在堅持我們“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策略,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下,特別強調要科學防控、依法防控、精準防控,目的是通過科學、依法、精準的防控來最大限度減少疫情、減少疫情防控措施對經濟社會帶來的不利影響。

實踐證明我國的防控是科學有效的,從全球比較來看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無論在防控效果還是經濟發展上所取得的成效在全球是領先的,同時有效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關係。

衡量防控成效其實是有不同的指標,如果從成本效益的視角來衡量防控成效,如何來算效益?如何考慮成本?又是一個重要的命題。比如說在算效益的時候,怎麽算?應該用動態的視角來看效益,應該算整體的效益賬,總體的成本賬。我們考慮效益,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得與失,還要算健康賬,特別是民生賬、社會賬,要用動態眼光來算賬,簡單的說算大的成本效益賬,因為這是人類面臨的大流行疾病,必須是這種視角來算。從公共衛生角度來看,在大流行的疫情面前,保障更大範圍、更長遠、更大人群的利益,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各國都在努力平衡這種成本和效益。在這種情況下,權衡是要基于各國的文化、防控的理念和條件來做出。

國內外關于新冠肺炎後遺症的最新研究有什麽樣的結論?吳尊友回應

關于新冠肺炎後遺症,吳尊友介紹,新冠後遺症又稱新冠長期症狀。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10月公布的臨床病例定義,新冠後遺症通常發生在感染新冠發病後的3個月內,可以是急性感染康復後出現某些新症狀,或者原先急性感染期某些症狀持續存在,症狀至少持續2個月。這些症狀可以反復發生,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來解釋。

根據全球研究結果,新冠後遺症覆蓋範圍較廣的健康問題,包括:乏力或疲倦、思維障礙或不能集中精力、呼吸急促或困難、頭痛、頭暈、心跳加速、胸口疼痛、咳嗽、關節或肌肉疼痛、抑郁或焦慮、發熱、嗅覺或味覺喪失,等等。這些症狀可以持續數周、數月甚至更長時間。

新冠後遺症常見于重症病例,但也可以發生在輕症病例。一般來說,接種過疫苗的人,感染新冠後患後遺症的風險要遠遠低于那些沒有接種過疫苗的人。

預防新冠後遺症最好的方法就是預防新冠病毒感染。因此,我國繼續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僅是控制規模化疫情的重要策略手段,也是我們預防新冠的重要方法。

吳尊友:我們沒有理由懷疑我們的防控策略

有記者提問:目前有不少國家是被迫躺平,請問從各國確診的病例和病亡人數來看,實際情況是怎樣的?能否介紹一下我國和全球其他國家在新冠肺炎感染率、死亡率等指標的對比情況?

針對這一提問,吳尊友介紹,新冠流行近三年,全球每個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發病和死亡兩個指標看,相比較而言,中國人受到新冠的影響是全球最小的。

從兩個視角來比較,一個和美國進行比較,一個和全球進行比較。截至10月10日,世界衛生組織網站公布,美國累計報告病例95,260,865人,死亡1,050,195例。

中國本土累計報告確診病例254066,無症狀感染者755048,感染總數1009114例,死亡5226例。中國本土的新冠感染率每10萬人口70人,是美國的1/483;中國本土的新冠死亡率每10萬人口0.4人死亡,是美國的1/785。

中國人口占全球的比例是18.32%,新冠發病數占全球的比例是0.16%;按照百萬人口計算發病率,發病率是全球的1/112;死亡人數占全球的0.08%;按照百萬人口計算死亡率,死亡率是全球的1/229。

無論是與美國疫情防控效果進行比較,還是與全球總體疫情防控效果進行比較,中國都是絕對的優等生,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沒有理由懷疑我們的防控策略。

還需要多久能夠回歸正常的生産生活?梁萬年回應

有記者提問:大家都期待疫情早日結束,盡快回歸正常的生産生活,我們還需要多久,還需要做哪些充分的準備工作?

對此,梁萬年表示,我們都期盼疫情能夠早日結束,能回歸到像2019年以前那樣正常的生活。現在總體來看,我們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我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但是還並沒有達到勝利的彼岸。我們還是要繼續努力來做好相應的防控工作。最終疫情徹底結束或者我們徹底戰勝疫情,需要綜合考慮這種病毒的變異、疾病的感染譜、嚴重度的變化,以及衛生健康係統的抵抗能力,包括我們的防控能力、救治能力,以及社會公共衛生的幹預措施這幾個方面要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我們現在正處在這個窗口期,有幾項工作是需要進一步做的。

一是當前要堅定信心、統一思想,堅持我們的總策略、總方針是非常重要的,抓住這個“窗口期”,我們再堅持,堅持才會勝利,堅持定能勝利,信心可能比黃金更為重要。這一點非常重要。

二是剛才董小平教授說的,我們要加強疫苗接種,特別是對老年人的疫苗接種,防止重症、防止死亡。

三是加強防控、救治能力的建設和相應準備。比如防止醫院資源被擠兌,怎麽在規模性疫情下能夠快速進行管控和一些防護用具的供給。

四是發揮科技作用,在更有效的疫苗、在更有效、更可及、更簡便使用的藥物研發、生産、供應方面還要加大力度,現在在藥物上已經看到了一些曙光。

五是做好相應物資儲備和保障,包括疫情防控物資的儲備,也包括保證正常生産生活的物資儲備。

六是強調快速、精準,強調防止“一刀切”,防止“層層加碼”的現象。

如果這些綜合起來做,堅定信心,我們一定能最終戰勝疫情。

(來源央視新聞、中國網)

 

 新聞來源 :民航資源網

       本文轉載自民航資源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