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出行須打破雙重壁壘

2022年09月20日

日前,東航江蘇公司公布了實現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管理托運行李後的服務提升數據:2021年行李遲運率較2018年下降81.02%;行李服務投訴率從2019年的1.258‰降到2021年的0.76‰,降幅達35.59%。智慧化對服務質量提升的重要推動作用可見一斑。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旅客對智慧化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使用手機二維碼乘坐公交車、地鐵,使用機器人服務員進行點餐和送菜,使用自助設施購買紀念品……在許多場景中,智慧化服務已經成為常態。而在人們很少注意到的場景下,無人機送貨、快件全自動篩選、大數據分析等數字化手段也在為人們享受更加高效、優質的服務貢獻力量。
  智慧民航建設是民航“十四五”時期發展的主線。2022年1月,民航局印發《智慧民航建設路線圖》,對智慧出行的發展目標、實現方式進行了詳細規劃。針對全流程便捷出行,民航將聚焦無感安檢、快速通關、便捷簽轉、行李服務、機上服務等領域,優化流程、簡化環節,實現旅客便捷、無憂、舒心出行。這一規劃涉及民航旅客出行的方方面面,為未來民航智慧化出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結束的當下,人們對智慧化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無論是旅客對盡量減少接觸、自助出行的願望,還是民航對提高檢驗效率、堅守疫情防控防線的需求,都要求在出行流程中採取更多技術手段,以實現便捷、安全、高效的民航出行。要實現智慧化出行,首先須打破技術壁壘。這意味著各機場、航空公司應加快引入新技術,深化無紙化、生物識別、電子身份證等應用,實現行李全流程跟蹤技術、新安檢技術等的普及推廣,加快機上航空寬帶通信能力建設。
  要實現智慧化出行,還須打破信息壁壘。互聯網領域的實踐經驗證明,實現智慧化、數字化的前提是信息共享與整合。對服務鏈條長、涉及主體多的民航業而言,要真正實現服務智慧化,不同運行主體應加強溝通協調,打破信息壁壘,實現信息有效共享。例如,要實現無接觸式通關,需要與海關、邊檢部門實現信息連通;要實現更加快捷的防疫健康核驗服務,需要與地方防疫部門實現業務協同。行業主體間,各種交通方式間,上下遊産業鏈、創新鏈間應密切協同合作,擴大智慧化“朋友圈”,形成多方參與、合作共贏的局面。
  打破技術與信息雙重壁壘,實現技術及時更新和信息有效暢通,民航服務將在智慧化的道路上不斷升級,加快實現“人享其行”,更好地滿足旅客的出行需求。(《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王詩彧 報道)

 

  新聞來源 :《中國民航報》

       本文轉載自《中國民航報》,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