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補貼,民航業還需要什麽?
2022年06月10日
疫情暴發至今兩年半,不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習慣,更是改變了很多人對待世界的態度,每一個身處其中的個體都深深體會到這是一個充滿了不確定的世界,仿佛在這之前20年的確定性只是造物主跟人類開的一個歷史小玩笑。
身處民航的這個被疫情重創的行業,這種不確定性也被放大到了極致。
從疫情開始,我一直很少討論行業的宏觀政策,更多聚焦在企業自身如何適應“疫情新常態”,談民航差異化服務。當然差異化發展在這個市場環境下不是救市之根本,但在不確定的時代這是航司抓得住的確定項,相比之下,各種宏觀政策對于企業、個體而言充滿了不確定性。
比如說前兩周行業熱議的“4500”補貼政策。
根據民航局相關要求,自5月21日至7月20日,原則上當每周內日均國內客運航班量低于或等于4500班(保持安全運行最低飛行航班數)時,啟動財政補貼。
但很快市場就出現“薅補貼”的傳言,並提及6月4日開始局方將停止補貼。對此,民航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航司能否享受到補貼取決于全行業一周飛了多少班,如果每周內全行業日均航班量超過了4500班按照目前補貼條件,航司就無法享受補貼政策,而不是補貼政策暫停了,更不是補貼政策沒有了,這是一個動態調整的“保底”政策。
從航班管家的數據來看,自6月4日起全行業每天執行航班量都超過4500班,5、6日更是超過6000班,我們不評價當中原因,而是希望討論一下:除了補貼,是否可以在這個不確定的環境下尋找到民航業生存發展的確定性呢?
首先,必須直視當前現狀——怨天尤人要不得。
過去兩年我們都在祈禱疫情快點過去,但事實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新冠”不會像“非典”一樣突然消失,因為病毒的快速變異性、全球防疫政策的差異,很可能我們必須長期與其“共存”;而其後遺症日益凸顯,以英國數據為例,目前仍有大約兩百萬人受到新冠後遺症的影響,已經達到英國總人口的3.1%,因此這種“共存”絕然不是西方那種“躺平”,而是帶著鬥爭精神的“共存”。
隨著今年中央再次明確“防疫”是一場持久戰,“動態清零”是當前的基調,那麽民航必須要去適應政策,所有寄希望于政策改變的朋友們,應該放棄幻想,繼續戰鬥。
其次,在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的前提下,航旅出行迫切需要全國防疫政策進一步統一與公開。
疫情對于民航而言,最大的影響是對出行需求的抑制,這種抑制來自于兩方面。
一方面,疫情本身的高傳染力使得需要採取限制人員流動的手段來控制疫情傳染規模,尤其是在不同變種出現的初期,地方政府容易誤判疫情發展態勢,往往採取較為激進的政策擴大限制範圍。
另一方面,各地不同的防疫政策,以及擔心防疫政策帶來輿論壓力從而一直存在的信息不透明,極大加劇了旅客出行的不確定。
比如,某地要求低風險地區出行需要48小時兩次核酸檢查,中間需要間隔24小時;再比如,各地內部執行的“地區隔離黑名單”。以上措施都使得低風險地區旅客的正常出行面臨不確定性,增加了行程取消的幾率。
而這種不確定性影響的不只是民航,而是整個出行市場。那麽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統一全國的防疫標準,允許各省市存在一定的自主適應性?
再次,利用信息化手段調整乘機流程。
各地機場為了配合各地不盡相同的防疫政策,機場與航司在入不敷出的當下,依舊投入相當大的成本來防控疫情,說的就是各種人工花式查碼——健康碼、行程碼、核酸報告,粗算下來人均成本每天增加2元左右。
與此同時,旅客的整體時間成本再次增加,各種防疫要求導致自主值機基本變成了擺設,值機櫃檯在這個旅客嚴重不足的時間點居然人滿為患,而相比之下高鐵出行的防疫流程顯然就更加合理流程,只是入站口一次檢查。
因此,民航的服務標準流程就應該改變,將防疫措施係統化、標準化、統一化,就如防爆檢查、安全檢查一樣,這樣一方面有利于效率優化、成本降低,另一方面也會降低旅客出行的心理不確定性。比如,民航應該學習高鐵,通過身份證數據等方式打通各地方防疫的底層數據,在訂票係統中實現旅客是否可以出行的前端檢查,而不是購票後再去機場核驗;各地機場應該利用現今日益成熟的“電子哨所”等係統優化乘機流程形成標準化程序,把成本投入到刀刃上去。
最後,行業中短期恢復最大的不確定性在于供給側改革。
既然疫情短時間結束不了,防疫也是如此,那麽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就變成了至關重要的手段。民航的供給側改革並不是新話題,在疫情發生之前局方已經開始了相關的改革,只是疫情讓改革變得更加緊迫。“4500”補貼政策某種程度上驗證了供給側改革會對市場與行業帶來變化,但是這一改革勢必影響到全行業的發展格局以及衆多從業者的飯碗,這可能也是行業目前最大的不確定性了。
綜上,需求側的不確定性減少將有利于出行需求的恢復,這需要相關部門的支持,也需要民航業自身的改進與適應;而供給側的不確定性需要行業主管部門、行業主體以更大智慧與魄力去面對與克服,而作為個體的我們,自我提升、樂觀面對也許是面對不確定性最好的手段。
新聞來源 :民航資源網 作者 :周博
本文轉載自民航資源網 ,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