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國內旅遊恢復至疫情前一半水平

2022年02月04日

        近日,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發布了2021年度國內旅遊數據,其抽樣調查統計結果顯示,2021年國內旅遊僅恢復至新冠疫情爆發前一半水平。不過,從旅遊經濟面來看,未來五年,旅遊業仍然處于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2021年,國內旅遊總人次32.46億,比上年同期增加3.67億,增長12.8%,恢復到2019年新冠疫情爆發前的54%。當中,城鎮居民23.42億人次,增長13.4%;農村居民9.04億人次,增長11.1%。另一方面,國內旅遊收入,即旅遊總消費達2.9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69萬億元,增長31%,恢復到2019年的51%。其中,城鎮居民旅遊消費2.36萬億元,增長31.6%;農村居民旅遊消費0.55萬億元,增長28.4%。也就是說,國內旅遊總人次和國內旅遊收入分別恢復至2019年的54%和51%,皆僅恢復至疫情前一半水平同時,城鎮居民在旅遊人次與旅遊消費方面,甚至是兩者的增長幅度上,皆高于農村居民。

        而疫情下,單次旅遊花費同比有所提升。人均每次旅遊消費899.2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5.14元,增長16.2%。當中,城鎮居民人均每次旅遊消費1009.57元,增長16%;農村居民人均每次旅遊消費613.56元,增長15.7%。同樣的,城鎮居民人均每次旅遊消費和其增長幅度,再度高于農村居民。

        從旅遊經濟面來看,根據《2021年旅遊經濟運行分析與2022年發展預測》(中國旅遊經濟藍皮書No.14),2021年旅遊經濟總體上呈現階梯型復甦的態勢,受局地多點散發疫情影響,全年旅遊經濟復甦進程在下半年出現明顯波動,必要出行之外的旅遊消費意願和企業家信心同步收縮,全年旅遊經濟處于“弱景氣”區間,企業纾困解難壓力進一步加大。

        就旅遊消費而言,入出境旅遊市場全面停滯,剛性出行需求基本面不變,彈性旅遊消費收縮。城鄉居民出遊潛力低于市場預期,假日市場對旅遊經濟基本面的支撐作用顯著。同時,中遠程旅遊市場復甦緩慢,近程和本地旅遊的市場托底效應明顯。另外,出境回流需求釋放有限,下沉市場的消費支撐作用不足,旅遊市場繼續保持“價低量升”的態勢。

        從旅遊産業來看,供給沖擊明顯,産業規模收縮,企業家信心不穩,投資預期偏弱。除了頭部旅遊企業韌性有待提升,中小企業持續洗牌,都市休閑、鄉村度假、文化消費需求上升,但是旅遊供給的産品創新和項目研發不足。此外,客源地的旅遊經濟復甦進程快于目的地,“南密北疏”“東多西少”的非均衡結構進一步顯化。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浙江、江甦、河南、湖南、湖北、重慶、成都等人口密集區城市的景區恢復程度要好于西南地區。

        産業政策方面,統籌疫情防控、安全生産和復工復業,多措並舉助力纾困解難,但是市場主體獲得感相對不足。旅遊業界要如何將既有政策紅利和基建投資,有效轉化為現實的消費場景和産品業態,在政策宣講、執行落實、支撐配套和綜合績效方面,還有很多工作可做。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于近日發布,對于正在經歷最艱巨挑戰、最漫長復甦和最深刻變革的旅遊業而言,無疑是現階段最大的政策利好和信心釋放。未來五年,旅遊業仍然處于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人民對旅遊休閑有期待,而增長的意願、升級的消費和下沉的市場,是旅遊復甦的信心之所係,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所在。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建議,推進旅遊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大衆旅遊的人民性,從“十五”開始,國內旅遊將成為越來越顯化的基礎市場,旅遊業者需要關注保障人民文化權利,而且必須建設現代旅遊業體係,尤其是面向新需求、應用新動能、經由市場競爭成長起來的新型市場主體。同時,必須具有綠色旅遊的未來感,當代旅遊發展的行政主體、市場主體和消費主體要將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到旅遊活動的各環節、旅遊産業的各要素。(張廣文/ 採訪報道)

 

        新聞來源 :TTG China

       本文轉載自TTG China,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