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刻認識民航安全工作的經濟屬性

2021年11月03日

        安全經濟學認為,安全具有“拾遺補缺”與“本質增益”兩大經濟功能,即安全一方面能夠減少事故、減輕損害、保護財産,減少負效益,另一方面能夠保障勞動生産、維護經濟增值過程,創造正效益。民航業作為現代基礎交通運輸産業,兼具基礎性與贏利性,對安全有著極高的要求,做好民航安全工作,將為行業謀發展、增效益奠定必要基礎;一旦忽視安全工作,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必將飲鸩止渴,自毀長城。全行業要深刻認識民航安全工作的經濟屬性,準確把握、正確處理安全與發展、安全與效益的關係,堅持穩中求進,在安全的基礎上謀發展、創效益。

        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科學把握發展節奏。近年來,航空運輸持續增長和運行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始終是中國民航發展中的主要矛盾,且愈加突出。2017年,民航局推出“控總量、調結構”措施,力求調和需求側與供給側的矛盾。實踐證明,該措施有效防範化解了高密度機場大流量航段繁忙時段滿負荷運行等民航運行重大風險,提升了航班正點率,實現了保障能力與航班總量的平衡匹配,增強了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也營造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業態環境。“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當前正處于行業恢復發展的關鍵階段,更要突出工作重點,把握好發展的節奏、速度和質量,堅守安全底線和航班正常紅線,正確處理好“安全與發展、安全與效益、安全與正常、安全與服務”四個關係,切實處理好行業準入、經營許可、機隊與機場規劃等源頭性和關鍵性問題,進一步完善“控總量、調結構”政策措施,實現行業運行保障能力與發展速度、發展需求相平衡。

        要不斷提升安全裕度,持續加大安全投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航空運輸企業經營效益普遍下滑,面對常態化疫情防控的要求與扭虧增盈的壓力,持續做好民航安全工作,是各運行單位必須經受住的一道考驗。必須清醒認識到行業恢復發展過程中可能引發的各類衍生風險,牢牢把住安全工作的主動權,提前研判預警、及早應對準備。搶市場、抓效益不能以犧牲安全裕度為代價,降低運行成本不能以忽視安全投入為代價。要舍得在安全保障上花時間、花精力、花金錢,不斷加大對風險防控、安全管理、監管能力、安全核心技術研發以及“三基”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充分滿足安全生産運行的基礎性投入,持續增加提高安全水平的附加性投入,不縮水、不打折扣,為行業安全發展打牢基礎。

        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推動可持續性發展。“十四五”時期,中國民航將進入發展階段轉換期、發展質量提升期、發展格局拓展期,這也對民航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飛行量的進一步增長,如果安全水平不能實現質的飛躍,安全風險的絕對值會越來越大。因此,必須加強系統安全管理,做到安全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系統化,保障安全鏈條始終處于良性狀態,為行業可持續性發展、高質量發展上一道“保險杠”。要對民航安全工作抓常、抓細、抓長,久久為功、真抓實幹,把安全責任落實到崗位、落實到人頭,決不能一陣風、走過場,搞形式主義。要深入貫徹“三個敬畏”,嚴格落實“六個起來”,進一步深化完善“三基”建設、作風建設、手冊文化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機制,不斷提升民航安全治理能力。要以安全工作的常態化,推動安全管理取得長效益,創造更長安全紀錄。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只有牢牢守住安全底線,才能真正謀取長遠發展。全行業要在毫不放鬆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堅持把握好安全與發展、安全與效益的關係,切實做好民航安全工作,為民航高質量發展築牢堅實基礎,使民航發展在持續安全道路上繼續行穩致遠。(中國民航報評論員)

 

        新聞來源 :中國民航網

       本文轉載自中國民航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