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足優勢 攜手打造國際級機場群

2021年10月15日

        9月17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理機構揭牌。這是貫徹落實《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健全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體制的重大舉措,為澳門多元化發展進一步創造了條件。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大核心引擎城市之一,澳門的發展方向被定位為“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即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以及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與此同時,高度開放的澳門在現代服務業方面也頗具優勢。根據相關規劃,跨境金融合作示範區、葡語國家食品集散中心等也將成為澳門探索和發展的重點方向。而在不久前發布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2021年~2025年)》咨詢文本中,澳門特區政府也展示出了抓住發展機遇的決心,明確表示將“用好用足CEPA貨物零關稅優惠政策”。由此可見,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穩步發展,更多的人流、物流將聚集到澳門這片土地上。

        歷史上,澳門曾是中葡貿易中心,一度也是重要的通商口岸。然而,隨著香港的崛起,澳門的對外貿易逐漸萎縮。如今,對于缺少大型深水港的澳門來說,想要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發達的航空運輸體系就成了必備的條件之一。

        作為重要的國際門戶和引客管道,機場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珠三角地區,由香港、廣州、深圳、澳門、珠海五大機場組成的機場群,不僅共同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保障,也面臨著同質化競爭的困擾。

        過去,由于不同關稅區之間的投資準入限制以及通關機制差異等問題,即便是只有一水之隔的澳門機場與珠海機場,也很難形成有效的運輸聯動,更難以發揮協同效應。在這兩家機場中,澳門機場具有地理位置優勢、國際航權優勢以及自由港優勢,但由于缺少發展空間,且國際航班僅通達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發展十分受限;珠海機場雖然客源豐富,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萬人次,但目前並未開通國際航線,市場存在較大局限。由此可見,如果可以將珠澳兩地機場進行優勢互補,雙方都將獲得更大的航空市場。

        可以進行互補的並非只有這兩家機場。在業內人士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五大機場各具優勢,同時軟硬件設施均已經超過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以及東京灣區內的機場。該區域之所以還未打造出國際級的機場群,更大的阻礙來自于各自為戰的競爭心態。然而,對于其所服務的全球第四大灣區來說,競合才是更好的選擇。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測,到2030年,粵港澳大灣區客貨運需求量將分別達到3.87億人次、2000萬噸。面對日益增長的航空需求,大灣區內的不少機場均不同程度面臨飽和或超負荷運行問題,並相繼對機場展開改擴建。

        發展空間可以各自拓展,但發展理念必須走向協調統一。否則,當空運承載量快速攀升之後,航權安排以及發展策略等方面的“內卷”,仍然會成為五大機場以及珠三角九市的發展障礙。協同發展,不僅要有地緣優勢,更要血脈相連,要打造世界級的交通樞紐,還需要各大機場進一步提高連通性、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同時在保持相對競爭的格局下,進一步找準自身定位,強化分工合作。

        毫無疑問,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擁有“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的香港與澳門,可以說是中國經濟內循環與外循環的界面。港澳同為外向型經濟主導的地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空樞紐已為香港經濟的持續繁榮提供了重要支持。在此背景下,如何通過引導大灣區內機場錯位發展,為澳門民航業賦能,讓同樣具有制度優勢和地理優勢的澳門釋放出更多發展潛力,真正發揮其國際自由港的帶動作用,推動中國經濟內循環與外循環形成良性互動,需要進行更多的溝通、思考與探索。但無論如何,想要建設國際一流的大灣區,不僅需要具有高效、有力的協調能力,更要有更加開放的理念和大格局意識。(《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王藝超)

 

        新聞來源 :《中國民航報》

       本文轉載自《中國民航報》,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