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民航飛機客艙是如何防控疫情傳播的
2021年08月06日
南京疫情的溯源結果是祿口機場保潔人員在對俄羅斯入境的CA910航班飛機客艙執行清潔任務後感染了新冠病毒,這引起網上不少對于飛機客艙防疫的關注,大家可能都在想,平日里熟知的客艙到底是個什麽樣的構造?有哪些地方會有可能成為傳染源?航司又做了哪些工作來避免病毒的傳播?在這裏我想借此機會給大家介紹一下現代民航飛機客艙的一些情況,同時結合民航系統的防疫標準和流程,讓大家對民航飛機的客艙有一些認識,進而增加大家對于飛機客艙在防疫方面的信心。
走進客艙
在民航飛行體驗中,可能大家最為熟悉的莫過于客艙了。現代民航飛機的機身設計可謂是匠心獨具,除了要滿足最大限度地載客和載貨的需求之外,還要滿足空氣動力學的要求,做到阻力最低。所以,粗略來看,主流的民航客機從外形來看就像是兩個半圓合在了一起(如下圖)。
這個半圓的上半部分就是客艙,用于載客,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公務艙、經濟艙,另外還有廚房、衛生間等功能區域的所在地;而下半部分則用于載貨,比如旅客行李,一般是用專用的貨箱裝或者散裝;對于寬體客機,下半部分的貨倉也可以放專用的貨板。
對于一架民航客機而言,客艙是最為重要的,直接關乎旅客的乘機體驗。
根據民航局發布的《運輸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術指南(第七版)》(以下稱《指南》)的“人物同防”的要求,無論是客艙還是貨艙,在每個航前、經停還是航後的各個環節都會進行相應的消殺防疫措施,努力阻斷疫情通過航空器傳播,比如《指南》中規定要對航空器進行日常清潔和預防性消毒、在經停時採用濕式法進行航空器清潔,航後做一 次徹底清潔,並至少每月做一次預防性消毒。
客艙的功能模塊與防疫措施
在客艙中,與旅客接觸最多的無非是座椅、洗手間和頭頂行李箱。
對于這些易于與我們接觸的客艙表面,航空公司都會進行嚴格的消毒和清洗工作,另外,根據《指南》的要求,“旅客用餐前或接觸艙內物體表面,尤其座椅扶手、盥洗室門把手等高頻接觸物表後,應及時做好手部的清潔消毒,未經消毒時避免接觸自己口鼻和眼部”。
首先來看座椅,一般的民航客機都會把客艙按座椅的級別分為頭等艙、公務艙和經濟艙三部分。現在由于民航在走向大衆化,頭等艙一般比較少見了,公務艙和經濟艙則是較為常見的布局,而對于低成本航司而言,則全經濟艙是較為常見的布局。
在這樣的客艙布局下,從防疫角度來看,我們可能最關心的是前後左右的人會不會有可能把病毒傳染給自己。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接觸方式和空氣循環兩方面入手。
從接觸方式來看,公務艙的前後左右的間距比較大,旅客彼此之間接觸的幾率比較小,而經濟艙的前後左右間距較小,互相之間碰到的幾率比較大,尤其是左右座椅扶手之間,經濟艙的座位一般只能允許有一位旅客將手臂放在上面。好在新冠病毒主要是通過呼吸系統傳播,所以皮膚接觸目前來看問題不大。
另外有可能造成不同航班之間旅客間接接觸的就是座椅本身以及座椅上面在頭部位置的那一小塊方巾。這塊小方巾因為要接觸人的頭發,所以每一次航班之後都要更換,所以不會成為不同航班之間的傳染媒介。
對于座椅而言,與旅客身體接觸的部分的組成一般是泡沫材料外面包一層針織面料或皮革材料,這些材料都具有輕質、耐火的特性,尤其是坐墊,在緊急情況下還可以用作漂浮物。由于這些材料本身的特性以及新冠病毒在離開母體後段時間內就會死亡的特性,座椅本身不會成為傳染媒介,但是在新冠疫情爆發後,根據《指南》的要求,各航司採取了嚴格的消殺措施,尤其是在執行完一天的航班之後,也就是“終末”狀態,航司會對對客艙座椅進行“先外圍後中心、先上後下,包圍式徹底消 毒的總體原則進行終末消毒”,並且在“消毒後按照航後清潔要求對客艙進行清潔處理”。
和座椅相關的接觸性傳染最有可能的途徑就是嘔吐袋,這個小袋子平時放在前排座椅的靠背的袋子中。這個小紙袋的設計的設計非常獨特,頭部有排孔拆除線便于我們將其打開,而在使用完之後則可以用頭部的金屬絲進行卷曲後封閉。可以說,如果旅客使用得當,這個小袋子也不會成為傳染源。如果清潔人員嚴格遵守《指南》中的消殺流程和標準,並對個人防護用品的穿脫和使用進行檢視、使其符合《指南》中的流程和標準,那麽堵住這一傳染源也不是難事。
其次來看洗手間。飛機上的洗手間最為與衆不同的是馬桶中的排泄物和洗手池中的水都是通過一套真空抽吸系統來吸到廢水箱中的,因此不會有病菌散播到客艙空氣中的危險。類似的真空抽吸系統在動車上也有應用。洗手用水則是飛機上獨立的的供水系統將水加壓後供到洗手間的。這套供水系統的水箱和管路會做定期的清洗、消毒。
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各航司都遵照《指南》的要求加強了對洗手間的消毒工作,對于旅客可能接觸到的各個表面進行滅菌、消毒處理,同時對在飛行中如何使用洗手間也做了細致的規定,比如“條件允許時設立機組人員專用盥洗室,如不能滿足上 述要求,應在機組人員使用盥洗室前後做到“一人一消毒””;又比如“旅客應按照機上乘務員的指引有序使用盥洗室,使用 時注意先關閉馬桶蓋再沖水,避免潛在傳染性顆粒的吸入風險, 使用後及時做好手部的清潔消毒”;再比如“安排旅客有序使用盥洗室,避免盥洗室外聚集,等候時保持適當距離。盥洗室每 2 小時清潔消毒一次(或每10人次使用後)”。應該說雖然洗手間是人員流動的場所,但由于其獨特的工作原理配合積極的消殺措施,洗手間作為傳染媒介的可能性很低。
最後來看頭頂行李箱。目前波音和空客飛機上的行李箱設計無外乎下拉式和上翻式,旅客上了飛機將隨身行李和物品放入其中,之後在下飛機時再將其取出,即使中間有取放動作,總的來說與行李箱的接觸頻次有限,手部觸及的也基本限于行李箱鎖扣部位。即使不同的人有觸及這同一個部位,但比起電梯上不同人觸及同一個按鈕的幾率還是要小很多,再加上《指南》中明確要求對此類高頻接觸的表面要進行消毒和清潔工作,行李箱成為傳染媒介的可能性非常的低。
說完接觸方式,我們來聊聊空氣循環系統。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關于飛機機艙內空氣循環的討論就非常的多,各家制造商也對飛機客艙空調的工作原理作過解釋,在此就不再贅述了,總體而言,客艙的空氣不但經過高效能的過濾器(HEPA)過濾,同時客艙內的空氣循環是從上而下循環、不同部位的空氣不會橫向流動而是縱向流動,避免了不同客艙部位之間的空氣互混。(如下圖)
說到這裏,我想糾正一個概念,那就是很多時候我們會將飛機客艙描述成一個“密閉”空間,這其實是不準確的。雖然感官上我們會覺得飛機客艙是一個像房間一樣的密閉空間,但實際上,飛機客艙的設計是既有外界空氣實時的流入,也有艙內空氣實時的流出,而且這種空氣交換的效率還非常高,這也就是衆多文章中所說的飛機客艙的空氣每2-3分鍾就更換一次的原因。
根據《指南》的要求,對于空氣循環系統,尤其是其中擔任重要角色的高效能過濾器HEPA濾芯來說,“維護人員要嚴格按照廠家標準進行定期更換,並將使用過的HEPA放置于專用的塑料袋中進行密封,同時維護人員在進行此項工作時也必須嚴格準手個人防護標準”。
最後,讓我們來稍微關注一下廚房。單通道的窄體機的廚房一般位于飛機的前後兩端,而寬體機則在機身中段也會設有一個。廚房中的各種形狀的箱子、櫃子和盒子大多是用來存放食品、水、小食等,中間部分的電烤箱則是用來加熱餐盒的,而熱水器則是獨立密閉加熱器,可以在高空也將水加熱到100攝氏度。
在疫情爆發後,航司的餐食供應都改用了獨立包裝,同時只提供瓶裝水,阻斷了有可能的交叉感染。旅客在飛機上用才之後的餐盒都是回收到廚房的這些容器中的,而在飛行之後,這些餐餘垃圾和剩餘的餐食則由專門的餐飲服務人員進行處理,這些人與清潔人員是分開的。
根據《指南》的要求,對于航空器的清潔,“如條件有限,應優先考慮盥洗室和廚房的清潔”。可見廚房是重點消殺和清潔的區域。
飛機的經停服務流程
講到這裏,讓我們補充一點航班的操作流程和相關工作人員分類的知識,以便于理解這次祿口機場的問題。
如前文中提到,一個正常航班的過程一般分為“航前-經停-航後”三個階段,不同階段對應的工作人員不同、工作內容也不同。從複雜程度和時間壓力來看,過站一般是最需要多方協作和時間緊迫的一個環節,因為過站意味著一個航班到了機場,飛機上的乘客要下來,同時各方要盡快準備好讓準備登機的旅客準時登機、飛機可以準時出發。從下面的這張圖就能看出,一架飛機過站時需要完成的工作,可以說是非常的繁忙。
上述的圖中每一個設備幾乎都對應著一類工作人員,但是除了機組人員、飛機維護人員、餐食人員和清潔人員之外,其它的都不會進入飛機客艙。所以,能與飛機客艙發生接觸的,除了旅客之外,一般就是這四類人員。
就工作區域而言,機組人員基本集中在駕駛艙和前後登機門附近(也就是廚房的位置),飛機維護人員除個別情況外一般只會進入駕駛艙,餐食人員則只在前後登機門附近,而清潔人員則不同于這三類人員,他們是要一排排座椅都要挨個地清理、更換頭部方巾和嘔吐袋,同時清理座椅和地面上可能存在的汙物,另外還要清理洗手間、更換紙巾等易耗品。可以說,與飛機客艙接觸最多的還是要數清潔人員,這也就是為什麽《指南》中對清潔人員的個人防護標準和穿脫程序有著嚴格的要求。
結語
總體來說,民航客艙環境中可能成為傳染源和傳染媒介的部位比較有限,只要嚴格執行民航局發布的最新的防疫指南流程,清潔人員或者其它在飛機上工作的服務人員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阻斷這一環的傳播是可能的。
新聞來源 :民航資源網 作者 :周華
本文轉載自民航資源網,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