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訓練我們的“飛行哲學”?

2021年06月23日

        哲學是對世界、規律、人的根本關係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種方法論。保證飛行安全是不是也需要一種方法論?什麽是我們的“飛行哲學”?

        背景

        國際民航組織總結多年機組資源管理(CRM)和循證訓練(EBT)的成果,將運輸航空飛行員的核心勝任力定義為四項技術性勝任力,即知識運用、程序運用、航徑管理(人工)、自動化航徑管理,以及五項非技術性勝任力,即溝通、工作負荷管理、情景意識、決策、領導力與團隊合作。現在很多專家都把飛行員的非技術勝任力稱之為“飛行方法學”或“飛行哲學”。

        近年來,民航局一直致力于不斷創新和發展安全管理思路與行動路徑,繼2019年發布39號文《關于全面深化運輸航空公司飛行訓練改革的指導意見》後,2020年再次頒發《運輸航空飛行員技能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建設實施路線圖》,指出將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基于核心勝任力的飛行訓練和評估(CBTA)體系。CBTA體系是在航空界經歷了半個多世紀民航的迅速發展、飛行軟硬件設施的快速升級,以及大數據推廣應用下順應時代的選擇。在CBTA體系中,商業航空飛行員的勝任力不但體現在傳統的知識和操縱層面,更體現在對飛行的管理與訓練層面。

        作為一項重要的安全管理理念,我們把飛行員的能力分為知識、技能和態度三個方面。技術性勝任力與知識和技能培訓有關,是飛行的基礎。而非技術性勝任力是飛行員從飛機的駕駛者向管理者轉變必備的重要能力,更強調如何收集、分析、整合零散的信息並形成判斷,制定決策;如何克服焦慮、緊張、壓力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的團隊合作;如何克服疲勞,保持警覺……非技術性勝任力一般劃分在飛行員的態度(心理)領域,它綜合考驗飛行員的認知和情感技能,是飛行員較高階的能力。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非技術性勝任力在飛行訓練中的重要性。

        事實上,近20年來,非技術性勝任力的培養始終存在于各航企的機組資源管理培訓中,但由于缺乏統一的訓練體系、客觀的衡量標準等,訓練效果有較大差異。為了更好地過渡到新的訓練體系,更高效地開展教學,從事飛行訓練的人員有必要思考非技術與技術性勝任力訓練的異同。

        意願

        面對飛行中“黑天鵝”與“灰犀牛”事件頻發,很多航空管理人士已認識到,飛行訓練應調整比例,在傳統的技術性勝任力的基礎上逐漸加大非技術性勝任力的訓練力度。

        飛行訓練是航空安全保障的前提和基礎。我們首先要在飛行訓練中體現訓練目標,每一項非技術性勝任力都是飛行必備的“硬核”能力,飛行員要有很強的學習動機。非技術性勝任力對每一位飛行員受訓者而言並非新鮮課題,很多飛行培訓內容已經長期運用在我們的飛行中,但我們的訓練依然需要提升飛行員對非技術性能力訓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飛行的理論教學階段,大量知識和程序可以通過記憶與理解完成。技術性勝任力的培養大多可通過講授法或在線學習的方式完成;而對于非技術性勝任力,教員要解決的不單是知識層面,還有意願層面,也就是“我知道該怎麽做,但我為什麽要這麽做”的問題。因為缺乏體驗和感悟這個環節,對事物的理解浮于表面,沒有內化于心,就不能外化于行,飛行員都不知道為什麽去訓練,這樣的訓練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任何學習都與人的內在動機有關。特別是對民航飛行員來說,CBTA體系的建設將伴隨其整個職業生涯,這是個長期工程,意味著從業人員需要長期自我提升。對于CBTA體系中突出強調的五項非技術性勝任力,飛行員一旦掌握了處置思考的總體原則,一種能力的提升能帶動其他能力的提升。飛行員知道非技術性勝任力在飛行安全中的重要性,就會在飛行訓練中保持足夠的學習意願;而飛行教員要在其教學設計中體現出調動學員意願的內容或教學方法。

        由于非技術性勝任力比技術性勝任力訓練見效慢、周期長,在飛行訓練中難以量化考核,所以我們某些教員從短期見效的訓練中逐漸養成思維慣性,會不自覺地忽視對飛行員的非技術性能力訓練。他們雖然知道非技術性勝任力有用,但是並不知道在飛行訓練中如何訓練。所以,在培訓學員前,需要對飛行教員進行非常好的訓練。

        體驗和訓練

        過去,我們衡量訓練效果的有力工具是飛行檢查。一次檢查課,通過與否,一錘定音。而非技術性勝任力綜合了複雜多變的心理因素,難以用通過或不通過直接定性;即便能夠定性,通過或不通過的指導性也顯得籠統,意義不大。因此,非技術性勝任力的訓練效果以“評估”取代“檢查”。教員不是為了一個結果而評估,而是“以評促教”:將飛行學員從大考的壓力中解放出來,通過評估一面發掘其優勢,一面充分暴露其勝任力短板,尋找提升方案並引導學員有針對性地進行後續幾個月的訓練,直至下一次評估的到來。

        非技術性勝任力評估的指導意義還在于,它超越了通過或不通過的單一結果,為學員提供了勝任力的九維畫像。因此,教員要對CB?TA體系下的勝任力非常清楚,對非技術性勝任力下劃分的行為指標有一個全面、深入的認識。教員在訓練學員的非技術性勝任力時,要適應“以評促訓”的理念,充分了解行為指標這一工具,切忌“拿來主義”,否則評估結果將失去可信度。

        在模擬機訓練中,飛行教員要從以往的科目式訓練向場景式訓練過渡,體現飛行訓練的意外性,在訓練飛行中適當地增加干擾。模擬機訓練盡量貼近真實飛行,讓學員專注于和沈浸在飛行中,而不是覺得這是訓練,只是給教員(檢查員)套路般表演。只有這樣,教員才能在訓練中發現飛行學員存在的技術性和非技術性的技能欠缺,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傳統的技術性訓練,針對飛行員的技術,程序、知識、標準會相對固定,執行起來界限分明,簡單直接。但是對于非技術性勝任力來說,往往沒有唯一的答案。例如,什麽樣的決策是好的或不好的決策?這要考慮當時的外部威脅、機組自身的情況等,答案不一而論。

        在進行非技術性勝任力教學時,不能一蹴而就。教員要看見學員的成長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學員不一定能在短期內完全理解、完全做到,但隨著一次次實踐,學員會慢慢消化這些理念,並逐漸産生自發的、新的領悟。俯瞰這一切,貌似學員還在原點,但縱向來看,他已經上升了一個層次。這一“看似慢”的過程並不慢,非技術性勝任力一旦被學員掌握,就會成為一項穩定的內功。

        飛行訓練是為保證真實飛行安全服務的,並不是檢查飛行員通過或不通過的一種考試,更不是處罰飛行員的依據。飛行教員要具備一雙“慧眼”,發現飛行學員的問題,並且用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指標來評估學員,發現學員表現不好的根本原因。教員不僅是在模擬機上實施教學,還應該放下主觀傾向,傾聽學員的看法,問問飛行學員為什麽這樣做。高質量並有時間保證的飛行準備和引導式的講評,是飛行訓練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飛行哲學”訓練的關鍵是教員,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員比檢查員更重要。

        隨著CRM概念的不斷深入,中國民航開始重視飛行員的非技術性勝任力的訓練。通過不斷學習摸索,我們發現,飛行員全面能力提升是飛行訓練係統和結構變革中最清晰的目標定位。現在隨著民航訓練改革的不斷深入,針對航線飛行員的非技術性勝任力訓練也在不斷探索中。如何借鑒傳統教學的經驗,挖掘這項訓練的創新之處,需要我們所有民航訓練工作者一起努力。(《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姚永強、鄧瑋瑋)

 

       新聞來源 :《中國民航報》

       本文轉載自《中國民航報》,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