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想未來 2035年乘機出行是什麼模樣
2021年04月20日
在2020年中國民航四型機場建設發展大會成果展上,由中國民用航空局機場司主導,航科院中宇(北京)新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制作的,以小GA一家為人物形象的關于未來機場的動畫片一開場就引起熱評,這其中,主人公小GA在到達機場時,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實現了無紙化通關,動畫片中這一“未來機場”技術已在國內多個機場逐步實現。
▲ 中國民航暢想未來動畫片
——中國民用航空局機場司
航科院中宇(北京)新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制作)
▲ 動畫片主要人物展示
主要內容
本文以大興機場應用One ID技術實現無紙化通關為例,剖析打破數據孤島實現民航數據一體化的重要性,以期能給民航未來如何打破數據孤島,實現全流程的大數據應用提供不成熟的思路,同時也對數據安全提出一些簡單的思考。
大興機場無紙化建設
大興機場建成以來,積極實踐“無紙化出行”,打通值機、安檢、邊檢、登機四個關鍵環節,均引入人臉識別技術,在國內航班的購物和登機環節實現刷臉。實現全流程自助、無紙化通行,讓出行更便捷、更環保。
這一無紙化出行的實現是通過One ID技術,在無感環境下實現端對端高效安全的旅行體驗。旅客從購票到登機,通過識別旅客唯一標識,在無證件條件下,高效、便捷、安全地完成旅客身份核對、行程信息提取、購票、值機、行李交運、安檢、登機等多個環節操作。
▲ 智能無感安檢
1從具體流程上來看:
行李
乘坐國內航班,可在自助設備上通過證件掃描完成選座位,用手機獲取座位號等登機信息,如需托運行李,可在自助托運設備上根據提示,選擇托運行李件數並打印行李條,完成托運手續並獲得行李提取憑證。
安檢
接下來在安檢現場,使用自助通道,完成身份驗證,掃描證件通過第一道閘門,面像比對成功後通過第二道閘門,這一環節也無需出示登機牌。
登機
登機口同樣可以刷臉通過登機閘口,無需出示任何憑證。乘坐國際和港澳台航班在邊檢環節,符合自助通關條件的乘客可使用邊檢自助通道出境打開自助通道的第一道閘門,指紋和面像比對成功後,可打開第二道閘門。
以上環節均無需出示登機牌。
關于One ID
隨著人臉生物識別技術日趨成熟,機場對旅客體驗和安全性要求逐漸提高,國際航協(IATA)提出了One ID概念,通過生物識別技術有效提高機場安全,提升旅客出行體驗並著力推動行業發展。
人臉識別技術的啓用為打造智慧機場,實現無紙化,打造綠色機場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乘客將能夠通過簡單的生物識別在每個機場觸點識別自己。其目標是在機場、航空公司和政府之間實現一個真正可互操作的系統協調。
▲ 人臉識別技術在不同場景中的應用
1旅客:無縫體驗一單識別
旅客
One ID將提供一個“無縫”旅程,並改善整體乘客體驗。採用面部識別科技與全套自助暢快通行流程,用于值機、行李托運、出入境、登機等。
理論上旅客從值機到登機都無需與任何工作人員交流,只要有一個身份識別,他們就會是容易被所有服務提供商識別,這將消除很多重覆的進程,從而減少旅客排隊時間,並在機場的每一個場景中都適用。
1機場:提高成本效益和運營效率
機場
One ID通過減少人工ID檢查的時間來提高工作人員的生産力,有助于降低人力成本。
同時,它還將提供乘客在機場過程中的位置的實時能見度,允許機場大數據進行進一步的智能操作。這一切都將有助于優化機場的空間效率。最終,航空公司、機場都將受益于這一能令客戶滿意的乘客流程改進。
1當地政府:加強安全
政府
One ID將能夠改善邊境、航空和機場基礎設施的安全。它將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幫助打擊人口販運和其他跨境犯罪活動或個人以虛假身份跨越邊界。
IATA提出One ID的概念,也是希望各航空公司和機場以及相關合作方能夠將生物識別技術與旅客出行結合,為旅客提供更方便和安全的出行服務和體驗。
但事實上,One ID在未來可作用的空間遠不止這些。
隨著One ID的技術理念進一步推進,也會支持越來越多的業務場景應用,逐步不局限于值機收集人臉信息,強大的系統對接能力,也將支持和政府機構、機場、航司對接,借助智慧引擎可以將對接數據以服務形式提供給機場,進一步實現跨機場業務支持能力,借助民航數據和機場網絡優勢,逐步應用于更多業務場景。
▲ 未來機場人臉識別技術用于無人監控
▲ 未來機場人臉識別購物體驗
在多業務場景這一點上,以大興機場為例,大興機場連接了不同企業的多個系統,並讓各方的數據在機場的平台上流動起來,通過構建統一信息數據標準,建設開放、共贏的信息數據平台,將機場、航空公司、地服公司、空管、聯檢單位、交管部門等與機場相關的業務單位,納入到機場全面協同運行平台上,實現真正的全面實現數據共享。
綜合大數據樞紐中心
對于機場來說,更重要的是建立屬于自己的大數據樞紐,打造智能大數據中心,實現機場業務能力和水平的數字化。智能數據中心是未來機場各業務領域的數據支撐平台,需要整合民航機場乃至航司等多方數據,由大數據中心通過數據聚合、分析、挖掘實現聚能,並向各業務場景賦能。
建立數據樞紐,融合整個民航機場內部的全部數據,打通數據之間的隔閡,消除數據標準和口徑不一致的問題。通常會對來自多方面的的基礎數據進行清洗,按照機場內部不同場景主題概念,建立多個以場景或用戶為主題的數據庫,如商品、渠道、門店等等。
對于民航系統存在龐大的數據樞紐,這些樞紐需要遵循的三個 one 的概念:
One ID、One Data、One Service。
其實主體目標具有一致性,這一綜合數據樞紐不僅僅是匯聚機場內部各種數據,還得在融合數據基礎上,讓這些數據遵循相同的標準和口徑,對事物的標識能統一或者相互關聯,並且提供統一的數據服務接口。這是目前機場運行大數據中心樞紐把控的技術關鍵。
在民航數據應用方面 ,建立在機場大數據總控中心,不僅僅只是面向于智能運控系統,實際上,未來以“四型機場”為發展思路的智慧機場運行,數據面更多還有面向營銷推薦,用戶畫像,AI 決策分析,風險評估等。
而且這些應用的特點是容易快速開發出來,因為重要的數據分析工作在綜合大數據樞紐中心已經完成並且沈澱,這也就相當于之前的民航數據成果都能被多個應用共享,未來機場智能化場景應用也將通過數據中心樞紐的進一步應用而走向智能化。
民航未來機場數據一體化
在未來機場動畫視頻中,我們看到未來機場的應用,增添了許多具備多維感知、高精度定位、智能網聯功能的終端設備,在智能運行監控、機坪自主駕駛、自助智能服務設備、智能化行李系統、智能倉儲、自動化物流、智慧能源管理、智能視頻分析和節點時間數據自動化採集等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突破,甚至實現了無人值守、遠程監控等。
如今,各大機場正如火如荼地推進“四型機場”建設方案落實工作,不斷優化相關設備設施的運行方式,建立健全相關工作制度,旨在不斷提升機場安全業績、新能源利用水平、智慧化系統建設水平、旅客總體滿意度。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機場在致力于提升業務量的同時,也會進一步對“四型機場”建設全面發力,不斷提升機場安全管理水平,形成綠色管控和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實現信息系統覆蓋業務全流程,機場服務品牌形象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而實現以上內容的關鍵,更是應當充分應用新技術、新成果、新手段,全面建成成熟高效的安全管控體系,推進機場智能化、精細化、生態化環境管理,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的可持續綠色發展新局面。
在機場新技術手段中,通過數據、系統與業務的融合、優化與發展,持續推進智慧機場的演進與升級,是打造未來機場的關鍵。將新科技的發展成果融入到機場的建設和運營當中,通過打造機場綜合運用大數據中心,實現全面信息共享,從而融合5G、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優化生産運行流程,實現機場各類資源的集約化管理和利用。
對于未來民航發展來說,機場如何應用大數據技術實現數據的聚能與賦能,建立屬于自己的智能數據中心,也就尤為重要。
面向未來民航發展趨勢,必須做好機場信息系統規劃,將數據全面信息共享的理念廣泛應用于機場內部各項運營管理平台,構建機場大數據信息樞紐中心,搭建基礎雲平台和智能分析平台,打造多方協同、信息共享、智能決策的智慧機場。
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全面掌握機場的環境質量現狀、預測環境風險趨勢,形成高效的機場環境管控體系,從而更好的實現與地方政府的環境信息共享和防控的聯動機制,推動未來機場朝著更加綠色、安全、高效的方向發展,使機場能夠以更加良好的姿態融入城市。
關于數據安全的一些思考:
回到最初,隨著One ID的應用逐步在民航出行範圍內的持續開展和深入推進,中國民航“無紙化”快速發展,也不可避免也存在一些技術、環境、數據、法律層面的潛在問題。
我們在使用這一先進技術實現便捷出行的同時,也應清醒意識到,數據保密問題需要更加注意,尤其是像人像數據這一類涉及旅客隱私的問題,民航未來對于用戶隱私數據的保護也需要越來越嚴格,需要得到用戶明確授權的情況下,才能被有限範圍內使用。
任何一個新事物都必然要經過異議、反對甚至詰責的磨礪,然後不斷改進完善,方能百煉成鋼,最終被大衆認可和接受。正如各大機場無紙化出行實行初期階段,都遇到過種種問題,但通過各方協同合作,也逐步取得了顯著成效。
對于整個民航綜合大系統來說,其旅客用戶數量之龐大,要獲取更多用戶的信任,需要進一步加強輿論引導,也需要依托行業及主流媒體平台,利用多種形式及時宣傳相關工作舉措和成效,增強民衆民航安全思想認識,激發參與積極性,及時回應各方關切,增進公衆理解,為順利推進民航發展建設營造良好環境,贏得更多支持。
加強民航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安全防護,強化數據保護與信息安全,落實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防護責任,制定信息安全相關標準,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行業信息化基礎設施體系也十分必要。充分考慮民航系統數據安全風險和冗餘度,做好備份計劃,制定應急預案,確保系統安全、穩定、可靠。
未來民航也必將朝著兼顧創新與安全,防範化解各種信息安全風險,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公共安全、國家利益和公衆權益的方向發展。
新聞來源 :微信 作者 :GA100情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