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中這些“不要做”科學嗎?
2020年12月14日
飛機機艙環境較為特殊,航空餐食、行李限制等都不同于陸路交通方式。于是,網絡上開始流傳一些說法,“空姐從來不吃飛機餐”“不要喝飛機上的熱水”等。這些說法是否具有科學性呢?讓我們來一起揭開這些機上小知識的神秘面紗。
機上熱水不要喝?
飛行中的機艙環境非常乾燥,旅客多喝熱水、補充水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很多網友對機上提供的熱水潔淨度産生了懷疑,他們認為,機上的飲用水在被運輸到飛機上之前經歷了很多次轉運,從汽車的水箱到飛機的水箱,整個過程使水不可避免地受到污染。此外,高空環境氣壓太低,從而使水的沸點降低,就像在高原上煮水一樣,水沒法被煮開,所以在飛機上水被加熱的程度無法殺死水中的微生物。
確實,飛機上的水燒不到100攝氏度。民航有一個基礎概念叫作“座艙高度”,飛機飛行在海拔7000米~8000米(常說的“三萬英尺”)的高空中,大氣稀薄,無法支持人的存活,為此,飛機便依靠特殊的空調系統進行內部增壓。但即便如此,機艙內也並無法達到海平面的氣壓標準,只能增加到相當于海拔3000米山峰或高原的大氣壓力。這時候,我們就說飛機的座艙高度為3000米。而海拔越高,氣壓越低,水的沸點也就越低。在座艙高度為3000米的機艙內,保持著相當于海拔3000米的氣壓,水在這個環境的沸點為80攝氏度。這意味著,即使飛機上的水只燒到了80攝氏度,也依然是沸水,燒開了的水是完全可以放心飲用的。
此外,航空公司專門制訂了《航空衛生工作手冊》,規定機上飲用水必須達到“國家標準”,即符合強制性國家標準《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水源水質靠得住。與此同時,維修工程師一直在對整個飲用水系統進行清潔。他們需要每日排空整個飲用水系統(波音公司的手冊規定至少3天排空1次,而航空公司的日檢工單則要求每日排空,以防止細菌的滋生),每600個飛行小時後,使用檸檬酸和二氧化氯對飲用水箱、管路、熱水器、咖啡壺、飲用水出水水龍頭及濾子的濾杯靜置消毒1小時,沖洗整個飲用水環路直至PH試紙測試達標通過。這種清潔做法,不單在民航業,在整個工業界也被認為是有效的。
不要吃飛機餐?
有網友稱,乘務員從來不吃旅客的飛機餐,是因為飛機餐不好吃或不安全嗎?
飛機餐整個制作過程的安全要求非常高。在航食公司,水果清洗切配間、蔬菜初加工、肉類初加工、熱廚間、點心間、冷廚間、熱廚擺盤間、總擺盤間等一個個操作間按照每天的航班預報計劃進行流水線作業。從把控食品安全源頭開始,對精挑細選的原材料經過嚴格驗收後,由專人分門別類送到不同的操作間進行加工處理,制作烹饪後的航空餐食將會被快速降溫至10攝氏度以下,按照食品質量體系規範,操作員必須在45分鍾之內對每一批次溫度控制在12攝氏度以下的餐食進行包裝、封膜、裝盒、冷藏。因此,旅客大可以對飛機餐的安全性放心。
有的旅客會覺得飛機餐不夠可口,這與飛行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人類的味覺與嗅覺會因為高海拔及乾燥的機艙而變得遲鈍。經實驗測定,飛機餐的甜鹹口味平均會下降30%,食物風味更為平淡。所以,通常飛機餐的醬料及調味都相對重口,好讓味覺變得遲鈍的旅客吃得出味道。
其實,飛機餐在整個制作過程中,采用了多種方法來確保安全和口感。飛機餐一般會在起飛數小時前準備妥當,並在特制冰箱裏極速降溫至臨近冰凍的狀態,從機場廚房運送至機艙廚房。在這個階段,飛機餐主食處于半熟狀態。這樣做就是為了防止空服人員在機艙翻熱飛機餐時影響食物口感。航程中,空服人員一般通過烤箱來加熱食物,這種烤箱與平日使用的烤箱不同,其加裝了風扇以加快熱空氣對流速度,能以更低的溫度及更快的速度加熱食物,保證食物口感。
由于飛機餐需要二度加熱,航空公司會精心挑選適當的食材。蔬菜會盡量選擇馬鈴薯、胡蘿蔔等不易變形及變色的食材,而其他蔬菜及海鮮會以沙拉的形式呈現;不易氧化的西瓜、葡萄等水果是飛機餐的水果餐單首選;肉類不能帶骨頭,魚不能帶刺,像花生、豆類等容易引起腸胃蠕動的食物也能免則免,防止旅客被噎著和肚子脹氣。
通過不斷優化食材及其烹調方法,旅客才能在萬米高空享受到色香味俱全的飛機餐。此外,這些飛機餐都是根據航班旅客數量配送的,空乘是不允許吃旅客飛機餐的。
空座不能隨意坐?
很多旅客習慣在手機上提前選座,這個時候往往會發現前排很多座位無法選擇,但是登機後卻發現前排有很多空座,想要更換座位卻被乘務員制止。這並不是因為乘務員不通情達理,而是隨意調換座位很有可能會影響到飛行安全。
飛機對載重平衡有著極高的要求。無論是上百噸的大型寬體客機,還是只有幾噸的小型商務機,之所以能夠在天上飛,除了借助飛機發動機的推力外,還必須保證整個機身的平衡,這也是飛機與其他交通工具的不同之處。這需要通過載重平衡工作來實現,作為航空運輸生産的重要環節之一,可以為飛機的穩定性、可控性及安全性提供保障。
飛機的平衡指航空器的重心位置,其對飛機的穩定性、可控性以及飛行安全至關重要。影響航空器平衡的因素主要包括旅客座位安排方式和貨物的裝載位置等。據了解,旅客在辦理完登機手續後,包括行李在內的信息都會被計入飛機的載重。航空公司依據這些信息在停止辦理登機手續後,按照飛機重心要求將貨物等分散擺放,並發送給機長,以便機組確認飛機重量、重心,從而計算出最適合飛行的高度、速度和油量等飛行參數。也就是說,在起飛前,整架飛機都處于一種平衡的狀態。
如果旅客在飛機上看見有空座位就想坐,或是隨意變換座位,無疑會打破這種平衡,繼而影響操縱性和穩定性。尤其在飛機起降階段,如果平衡參數發生變動,超出安全範圍,可能會引起飛機失衡,從而危及飛行安全。所以從飛行安全的角度出發,旅客登機後應務必按照登機牌上的座位就座,不要隨意調換座位。如果有特殊情況需要調換座位,一定要徵得乘務員的同意,經機組人員判定對重心無影響後才可以進行調換。
安全帶不要打開?
旅客登機後,會在座椅前方最顯眼的地方看到中英文“就座後繫好安全帶”的明顯標志,艙門關閉後也會聽到乘務長“繫好安全帶”的廣播,另外在播放客艙安全演示和乘務員做起飛前的安全檢查時,旅客都會再次被提醒“繫好安全帶”,在遇到顛簸時客艙乘務員也會在第一時間對客艙進行廣播,其實如此不厭其煩的廣播和提示,就是為了不斷提醒旅客:請在整個飛行過程中都繫好安全帶。
飛機上的安全帶又被稱為“生命帶”。一個安全帶從生産到裝上飛機是要經過層層把關的,民航局適航部門還專門為安全帶制訂了《安全帶技術標準規定》和《安全帶最低性能要求》,對安全帶的最低承受載荷、金屬件的強度,甚至織帶標準寬度都作出了詳細的要求。廠家生産的安全帶還必須通過適航部門的審查和必要的跟蹤檢查後,才能最終獲得准許裝機的資格,足以體現出安全帶對于飛行安全、旅客生命安全的重要性。
然而,不少旅客對于繫好安全帶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有的旅客認為乘務員多次要求他們繫安全帶有點小題大做,有的旅客躺在座椅上甚至是地板上休息以至于無法繫好安全帶。
飛機在空中會遇到氣流、雲霧等,這些不良天氣條件會導致飛機顛簸,尤其是小型飛機會産生較為明顯的顛簸。當顛簸強烈時,飛機可能會發生快速的高度變化,旅客將失去對身體的控制,劇烈搖晃且無法穩定地站在機艙內,未固定的物體也可能會被抛起,給機艙安全帶來危害。這種情況下,繫好安全帶可以有效地將人的身體與座椅固定在一起,減少碰撞。而在飛機滑行、起飛和降落階段,飛機會進行加速或減速,必須繫好安全帶。另外特別要注意的是,如果在航程中需要走動或使用衛生間,建議旅客在離開座位時也將安全帶扣好,防止突然發生顛簸時,晃動的安全帶給周圍旅客造成碰撞和傷害。
飛行中這些不要做:
飛機起降時不要關閉遮光板
為了安全,飛機起飛、下降或在地面滑行時,乘務員會要求靠窗旅客打開遮光板。這是因為一旦發生停電,而遮光板沒有打開,客艙一片漆黑,容易引起混亂,所以起降的時候必須打開遮光板。
顛簸時不要站立或做其他活動
飛機飛行中隨時可能遇上氣流,産生顛簸,使人失去重心,旅客極有可能會摔倒,給人身安全帶來威脅。
不要開安全玩笑
乘坐飛機時,不要和機組人員、朋友、其他旅客開關于安全的玩笑,這有可能導致飛機立刻返航或就近作緊急降落。
不要把裝水的杯子放進餐盒內
用完的餐盒請盡量保持整齊蓋好,以方便回收。不要把沒喝完的飲料和杯子放進紙餐盒內,因為回收時,乘務員很有可能看不見放進去的飲料,容易不慎灑到旅客衣物上。
不要吃有刺激性氣味的食品
帶有不良氣味、強烈刺激性氣味的物品不能攜帶上飛機。方便面、榴蓮等食品不要在飛機上食用,其散發的氣味很可能會給身旁的旅客帶來困擾。
不要將機上使用的物品帶下飛機
機上的毛毯、枕頭、救生衣等是不能夠帶下飛機的。通常在國內航班上,經濟艙毛毯的配比是10:1,個別旅客喜歡一個人占用幾條毛毯,甚至用完帶下飛機。毛毯數量有限,分給老人、兒童或其他有特殊需要的旅客才能物盡其用。(《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記者田以丹)
新聞來源 :中國民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