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國際機場營運25周年特刊 2
2020年12月09日
澳門機場
基礎建設
從“小步快跑”到“穩步跨越”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1995年,在經歷了開山、填海、鋪路、造屋等多項基建工程之後,在多方支援下,一個奇迹般的機場正式建成通航,澳門國際機場成為全球第二個、中國第一個完全由填海造陸建成的機場。
在海上興建機場,與當時澳門的現實需求有關。缺乏空港曾嚴重制約澳門的産業轉型,北接珠海、東與香港隔海相望的彈丸之地若想得到全面快速的發展,勢必展翅才能騰飛。從1989年開工修建,到1995年12月8日正式投入運營,整個機場的修建工程耗資約12億美元,光填海造陸工程就耗費了3400萬立方米沙石。在初期大規模集中建設工程結束之後,澳門國際機場在完善現有基礎設施以滿足業界和旅客多重需求上付出了巨大努力。為適應本地及周邊區域經濟環境的急速變化,澳門國際機場以“保證安全,保障容量”為根本,從人性化、智慧化方面著手,在過去的25年中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循序漸進地改進,為機場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機場運行的第一準則就是安全。在特區政府的批準與支持下,澳門國際機場從2007年開始,歷時近5年對整個機場通信、導航、監視(CNS)系統進行更新與升級,確保機場空管導航設備與內地及香港空管系統接軌。除了被列入年度重點工作的基建工程之外,機場每年實施的與安全保障有關的工程,佔總工程量的三成以上。諸如跑道情況評估、聯絡橋樁柱加固、跑道指示牌設備改善、航道疏浚等工程,雖然沒有受到外界廣泛關注,但均從細微之處全方位提升了澳門國際機場的安全保障能力。
為滿足反恐新需求,澳門國際機場不斷對安保系統、安保流程進行優化與升級。僅2019年機場就完成了28個安保系統的建設與升級項目:對跑道人工島及聯絡橋進行物理分隔,于人工島外圍水域設置海上分隔帶;在機場周邊安裝雙層圍網,在各道口及航站樓旁安裝防車撞設施;更新機場通信導航及監視系統,增加高精度IP攝錄鏡頭等。
如果說安全是發展的生命線,保障容量則是發展的原動力。2018年2月投入使用的航站樓北面擴建樓面積達14000平方米,將航站樓整體接待能力提升至780萬人次。沒承想在北面擴建樓啓用的同年,機場旅客吞吐量即超過了820萬人次,2019年的旅客吞吐量更是創下新高,達到了史無前例的961萬人次,機場專營公司隨即啓動航站樓南面擴建工程。預計該工程完工後,整個航站樓面積將增大17100平方米,新增3座登機橋,整體接待能力也將提升至每年1000萬人次。
旅客吞吐量屢創新高,其他基建設施亦須不斷改善以配合機場運營。2016年完成的第一期南機坪優化面積達65000平方米,共增加15個通用航空停機位及相關設施,包括停機坪道面、服務車道及停機坪配套設施等。2018年完工的東停機坪優化工程,將原有的6個D類停機位優化改造成9個C類停機位,使停機位數量由24個增至40個,包括25個一般停機位及15個公務停機位。2019年開始的第二期南機坪優化工程將進一步增加停機位數量,並將現有停機位改造成多功能停機位,以滿足市場發展需要。
配合專業部門的工作也是機場基建工程的一部分。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狀態下,澳門國際機場先後翻新了離境大廳移民局區域和入境大廳海關區域,為移民局櫃臺裝設新LED電子顯示屏等,實現了機場、邊防部門與旅客的共贏。
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資金大多來源于機場本身的盈利,因此機場採用了“從小處著手、不斷微調”的基建方式,從整體發展來看,是符合機場特點的。澳門國際機場是珠三角地區5個機場中規模最小的機場。受所處地理環境限制,機場只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合理布局。因此,基礎設施建設不能追求“高大全”,更不可能面面俱到、盡善盡美。先把步子邁得小一點兒,再基于實踐結果不斷調整,才能不斷進步。
從2016年至今,澳門國際機場已在各種基建項目上投入超過11億澳門元(約合人民幣9億元),重點確保了航空安全,達到了擴大容量、優化運營的目的。澳門國際機場基建人以沈穩的態度、紮實的腳步和認真的服務,參與了機場的每一次發展。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2019年8月,澳門民航局正式收到了中央政府對澳門國際機場填海擴建的批覆。機場將繼續跟進實施方案及財務融資規劃,計劃于2022年進入全面施工階段。數載之後,這片碧海中的飛行陸地將迎來巨變,以煥然一新的面貌展現在大衆眼前。
國際交流
“小”蓮島亦是“大”橋樑
20多年來,在澳門特區政府的支持和關懷下,在各主管部門的指引和協調中,澳門國際機場在特區打造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和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歷史進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拉近了中國澳門與世界的距離。
不求獨善其身,但求互惠互利。澳門國際機場深諳與業界同行相處之道,自運營以來就確立了“立足澳門、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定位,注重與國內外民航單位的友好合作,旨在求同存異,謀求共同發展。
在對外方面,機場加入多個世界大型航空業界組織,希冀拓寬國際視野,尋求發展機遇。1995年,機場加入全球性機場組織——國際機場協會,支持並參加協會的年度會議和展覽,不僅安排員工參加國際機場專業管理認證課程,而且積極推介其他友好機場加入協會。為提升東亞地區的航空運輸及旅客服務水平,2003年機場正式成為包括中日韓地區主要機場在內的東亞機場聯盟的第8個會員,並在2005年和2019年作為輪值機場主辦聯盟年度會議,為13個成員機場提供凝聚共識的合作交流平臺,兩次周到的安排均得到了各成員機場與會代表的高度讚許。
在澳門新口岸填海區一座商業大廈13層,一出電梯就能看見中國和8個葡語國家的國旗,這是“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常設秘書處。發展中的澳門國際機場作為中葡友誼的見證者,在兩國長期合作中一直扮演著積極而努力的開拓者角色。早在10多年前,當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成立時,澳門國際機場就給予其經濟和技術上的全力支援,使該國空管和機場管理工作得以順利開展。2003年,澳門國際機場在民航華北地區管理局與葡萄牙NAV空管導航公司之間牽線搭橋,建立了中葡攜手拓展空域管理與空管系統業務的合作夥伴關係。
從2004年開始,澳門國際機場先後主辦了4次中國與葡語國家的機場會議,就民航空域管理、機場基礎設施建設、機場投資和私有化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交流。這些會議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在民航相關領域創造新的合作機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此,中葡機場的合作空間更加廣闊了。
25年中,澳門國際機場“穿針引線”“架橋修路”,推動中國內地、中國澳門與葡萄牙民航部門成功實施一系列人員培訓合作項目,受益的民航界管理人員多達533人。其中,中葡機場空中管制及機場管理人員的交流培訓項目首次組織學員赴葡受訓,成為中國民航史上空管人員成規模走出國門交流的一次壯舉。除了“走出去”外,還有“請進來”。在澳門主辦的葡語國家機場管理高級人員研習班,為學員提供了構建人際網絡、分享專業知識的平臺。澳門機場專營公司從培訓經費、課程開設,到組織協調、手續辦理等,均予以承攬。
“風雨同舟一家人”,在對內方面,澳門國際機場不忘祖國支持,與內地機場共享發展機遇。2001年,澳門國際機場參與發起A5珠江三角洲五大機場論壇(現更名為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機場主席會議),與香港國際機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和珠海機場“攜手合作、互助支援、創新開拓、共同發展”,旨在打造區域服務品牌,提升總體競爭力。2009年3月,珠三角五大機場代表齊聚廣州,就五大機場發展定位、大力發展空港經濟、共享安全管理經驗等六個方面達成共識。2015年,澳門國際機場成為港澳臺地區首個加入中國民用機場協會的成員,按照“共同參與、共同分享、共同成就”的指導思想,認真做好服務行業和社會的各項工作,為協會與港澳臺之間的民航工作開辟了溝通渠道。
澳門國際機場積極拓展與各地機場的戰略合作關係、推動機場間的航線發展、加強全方位友好合作,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在過去數年間,先後與中國內地、歐洲、大洋洲等地的13個機場結為姊妹機場,以建立營銷、信息、技術、管理,特別是市場及航線發展的全面戰略合作關係。
這裏有充滿葡萄牙風情的蛋撻,也有彰顯廣東風情的叉燒飯。小小蓮島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窗口,集中西之長,無疑是個神奇的地方。“一國兩制”的遠見卓識為珠三角地區保留了獨特的經濟發展機遇。縱觀其25載脫胎換骨般的成長歷程,在全球化經濟大潮中,在粵港澳大灣區多個機場的發展中,澳門國際機場始終以人為本、以誠為本,在艱難的環境中闖出一條成功之路。一邊面向世界,借風使力,遊刃有餘,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一邊對接內地,深入交流,勇擔重任,與國家、特區發展需求合拍掛鉤。這塊海角飛地沿著兩條軸線勻速前行,外引內聯,為自身發展拓展想象空間,成為中國機場畫卷上極具特色、極其絢麗的一筆,信心勃勃地閃耀在國際舞臺上。
航空運輸
低成本航空聚集的“開放天空”
2019年,在澳門國際機場乘坐低成本航空航班出行的旅客較2018年增長了21%,平均客座率接近八成。這個從2004年就開始發展低成本航空業務,有著10多年探索經驗的機場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又有哪些獨到經驗呢?
談到澳門國際機場的低成本航空發展之路,就不能不提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建設歷史。在臺灣與大陸實現直航前,澳門機場作為海峽兩岸的中轉站,中轉旅客佔比高達53.2%。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兩岸包機航班的運營使中轉旅客大量流失,機場亟須拓展國際客源。
經過縝密的市場分析,從2004年開始,澳門國際機場決定實施差異化戰略,引入低成本航空。在引入初期,由于旅客對新型運營模式感到陌生,低成本航空沒能獲得很大收益。于是,機場組織低成本航空研討會,為低成本航空在澳門發展擴大了空間。機場從2005年起先後推出“興奮遊澳門起飛”等促銷活動,希望吸引喜歡個人遊的旅客乘坐低成本航空航班出行。
事實證明,澳門國際機場的市場預測和戰略轉移是完全正確的。隨著兩岸直航的陸續開通,澳門機場所擔負的兩岸中轉樞紐的使命逐步已成歷史。相關資料顯示,2008年底以及2009年初,來澳門中轉的旅客比例由原來的60%~70%直降為10%。但自引進低成本航空以來,澳門和周邊地區居民有了新的旅遊模式,澳門國際機場終于擺脫了“中轉機場”的角色,漸漸成為“目的地機場”,轉型取得明顯成效。機場專營公司執委會有關人士告訴記者,2005年澳門國際機場低成本航空的旅客人數大約佔旅客總數的4%,而2019年,這一數字提到了36%。相關資料顯示,2019年在澳門國際機場運營的航空公司共有34家,其中低成本航空13家,運送旅客346萬人次,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回首這段歷史,一位機場從業者如此評價,澳門從此有了一片“更加開放的天空”。
機場專營公司執委會有關人士介紹,短短幾年間,澳門國際機場的低成本航空市場拓展如此迅速,與澳門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緊密相關。澳門國際機場雖然規模中等,但有著國際化的管理團隊,可持續提供高效的地面服務,且在運營方面具有一定競爭力。
低成本航空往往希望在機場花錢越少越好,但這對機場來說是一件“吃虧”的事情。在相互博弈的過程中,如何實現雙贏?澳門國際機場設計出一套個性化服務“菜單”。顧名思義,就是機場在向低成本航空提供服務選擇時,將所有服務羅列出來,設計成“菜單”的形式,每個“菜”都明碼標價,由航空公司自己選擇。“點餐”服務讓航空公司和機場都擁有了選擇權利。與此同時,澳門國際機場還建立了一套激勵制度,刺激低成本航空帶來更多的旅客。
在1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機場沒有盲目追求規模,而是推行差異化戰略,與低成本航空互惠互利、共同成長。時至今日,澳門國際機場約有1/3的客流量是低成本航空帶來的。
隨著機場空域和地面資源日趨緊張,未來澳門國際機場還將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發展模式,進行服務創新,提高機場運營效率,使市場結構更加多元。
商業經營
增加一張機票外的非航收入
在衆多機場中,澳門國際機場的非航收入表現亮眼,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2019年,澳門國際機場整體收入更上一層樓,機場主要運營商總體收入估算達62.7億澳門元(約合人民幣51.4億元)。其中,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CAM)總收入為18.2億澳門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長16.5%;非航收入為10.24億澳門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長17.4%。
在地理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澳門國際機場非航收入屢創新高。澳門國際機場的免稅零售商業用地面積僅為機場總面積的5%。換句話說,澳門國際機場用5%的商業用地創造了佔總收入56%的商業價值。這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神話。怎樣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讓旅客在機場裏消費呢?究其原因,不難發現非航收入的神話並不僅是一個巧合。
澳門國際機場作為中國第一個完全由填海造陸建成的機場,自興建之日起就一直備受國內外媒體的關注。在兩岸尚未直航時,澳門國際機場作為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的空中客運交通中轉市場,臺灣旅客一直是其第一大客源,經澳門國際機場中轉的兩岸航班一度成為香餑餑。但澳門國際機場並沒有完全沈溺于這種“計劃經濟”中。澳門國際機場管理團隊早早預料到兩岸直通是大勢所趨,中轉市場份額勢必減少,這就需要另辟蹊徑,尋找新的出路。
值得一提的是,澳門國際機場與內地大部分機場的運營模式有明顯區別,其非航收入主要包括租金收入、佣金收入(所佔比例較高,為70%~80%)以及雜項收入(包括安保服務、停車服務等)。
然而,澳門國際機場候機樓空間是非常狹小的,如何在有限資源基礎上實現利潤最大化呢?答案是:對原來的商業用地進行改造,重新規劃候機樓空間和旅客動向,進行合理布局。多年來,在機場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澳門國際機場開始逐步對候機樓商業區進行改造——
對免稅零售區進行微調。澳門國際機場充分考慮旅客需求,在商鋪裏擺放一定比例的紀念品、澳門特産、醫療用品等。同時,機場與運營商密切配合,共同研究消費者的需求,向旅客提供其更需要的産品和服務。
對餐廳布局進行重新規劃。一是引進國際專業公司及具有規模的企業,通過分析旅客的國籍和文化偏好,針對不同旅客提供優質服務。二是實施多元化項目,增加貴賓服務。三是改進廣告形式和內容等。
除了商業區改造工程外,澳門國際機場在産品定位上精益求精、精準把控,除了提供知名品牌的産品外,還引入本地文創産品,以體現澳門及機場“小而美”“小而精”特色。
2010年,澳門國際機場的商業面積僅有4012平方米;如今,其面積增大了1000多平方米。面積不斷擴大的背後,顯示出澳門國際機場致力于服務更多的旅客的決心與信心。非航收入的增加取決于旅客的增加,旅客消費越多,非航收入就越多。現在,隨著澳門休閑旅遊業的發展,澳門國際機場有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
澳門國際機場的非航收入能夠創造如此驕人的成績並非偶然,其對自身進行了清晰的定位,同時靈活調整銷售策略以應對各種風險。“顧客是上帝”在這裏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如今,澳門國際機場正積極規劃,將繼續以旅客為中心,調研旅客需求,對運營模式進行調整,從而發展成為托起澳門騰飛的“翅膀”。
服務理念
點滴之處踐真情
琳琅滿目的美食、嶄新的值機櫃臺、智能化安保服務、“一證到底”登機體驗,對旅客而言,這些貼心又充滿人情味的服務在澳門國際機場都能享受到。
僅有單一跑道、單一航站樓的澳門國際機場,多年來前前後後做了大量工作。秉承“安全、效率、效益”的運營宗旨,機場始終確保服務、運營標準與國際接軌,並在現有資源基礎上,從安全化、人性化、智慧化方面著手,保障每一位旅客順利、舒適出行,在“小舞臺”上“演大戲”。
2019年是澳門國際機場歷史上最繁忙的一年,年旅客吞吐量超過960萬人次。盡管如此,澳門國際機場在2019年度機場服務素質出境調查中的所有服務項目得分均實現了提升,得分為4.23分,提升幅度最大達到20%,在全球大約350個機場中表現亮眼。
喜人成績的背後,是過去一年澳門國際機場全體員工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為了全面提升包括粵港澳大灣區旅客的出行體驗,澳門國際機場不斷創新,為旅客提供安全、舒適的環境與良好的服務。
為給旅客提供更安全的環境,澳門國際機場不斷對安保系統、安保流程進行優化與升級,新建邊界闖入監測系統,通過觸碰感應及熱感攝像鏡頭發現危險;增設新型安檢設備,引入人臉識別系統等。
為提升運營效率,讓旅客在乘機時更加便捷,澳門國際機場引入中南空管局的協同決策系統(CDM),提升飛機放行效率;使用電子進程單系統,提升空管效能。另外,為踐行虛擬化機場理念,機場還著手引入射頻識別行李追蹤技術。面對未來,機場表示將更好地分配航班時刻,完善旅客服務及妥善管理客流,推動無紙化出行,優化“一證到底”流程,提升旅客體驗。
在硬件設施改善過程中,澳門國際機場注重從細微之處體現人文關懷,提升軟實力。2012年,機場翻新了商務貴賓室,嘗試擴大貴賓室面積、更換貴賓室地毯、增設VIP通道等,以滿足中高端旅客需求;2016年,為提升航站樓空氣質量,對吸煙室進行升級,增強排風能力並增加分隔設施;2017年,更換離境大廳遮陽貼膜,擴大1/3覆蓋範圍,為旅客有效抵禦紫外線的侵襲。為了在多個環節提升旅客出行舒適度,不管是增設嬰兒室、電視牆、空調設備,還是翻新公共洗手間、安檢排隊區域、登機櫃臺,澳門國際機場總是從點滴入手,為機場進一步發展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
提到澳門,很多旅客都會想到當地的特色美食。澳門國際機場為滿足旅客需求,在航站樓內打造美食街,引進國際餐飲品牌,提高競爭力並促進業務升級轉型,為旅客帶來更多元化的餐飲服務。
澳門國際機場的一貫目標是為旅客帶來愉快難忘的體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安全保障、乘機效率、服務設施、餐飲選擇等方面,澳門國際機場處處體現了真情服務理念,真正發自內心為旅客著想,為旅客安全、快捷出行提供支持和幫助,用真情打造民航服務品牌,增加産品和服務選擇,真正做到小地方也能成就大場合。
未來,澳門國際機場將繼續秉承公司的運營宗旨,高效而有序地開展各項工作,扛起服務標杆這面旗幟,抓住機遇內外聯動,使真情服務理念落地生根。
抗擊疫情
築起澳門抗疫的空中防線
據澳門特區政府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顯示,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澳門共確認46例感染者,其中44例為輸入病例,2例與輸入病例有關。數月來,澳門沒有新增病例。
狡猾的新冠病毒讓抗疫工作充滿挑戰。澳門是旅遊城市機場作為口岸之一,重要的職責就是攔截疑似病例,築起空中安全防線。防疫工作的背後,有一群身穿防護服的逆行者,他們甘為先鋒、不舍晝夜,沖鋒在澳門國際機場防控疫情的最前沿。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機場全體員工主動擔起疫情防控責任,踐行著機場安全守護者的錚錚誓言。
疫情發生初期,面對病毒的不確定性,澳門國際機場的工作人員以專業、嚴謹的工作態度守護澳門的第一道防線,保障旅客的生命財産安全。
1月28日,接到來澳航班上有一例疑似病例的通知後,澳門國際機場立即把飛機安排到特定的停機位進行隔離,在一旁的隔離區域逐一檢查每位旅客,確保將疫情隔離在民航防線之外。“這項工作意義重大,對于機場工作人員盡職盡責的檢查,我們沒有任何怨言。”接受檢查的來澳旅客如是說。
在防疫抗疫的關鍵時期,澳門國際機場工作人員主動請戰、聽從調配,用過硬的技術築牢抗疫防線。澳門國際機場設置了專門的隔離區域處理突發事件,以熱情的服務為受到疫情影響的旅客提供最貼心的服務,還不忘提醒每位旅客勤洗手、戴口罩、保持適當距離。澳門國際機場積極落實特區政府“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疫政策,從檢疫、防控、隔離等各環節切實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進一步完善疫情防控和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機制,善用電子化防疫技術,保障隔離設施等物資充足,加強抗疫隊伍建設,並借鑒其他地區防疫經驗不斷改進工作。
疫情無情,面對旅客數量驟減、運營受到巨大沖擊的情況,澳門國際機場于2020年3月30日、4月9日、7月3日召開董事會會議,分別通過了澳門國際機場對航空公司與機場運營商的第一和第二輪寬減措施,旨在為航空業纾困及減輕航企的運營壓力,為共同抗擊疫情盡一份力。
疫情發生以來,澳門國際機場努力加強與各個機場的信息交流,深化抗疫合作,在努力做好自身防控工作的同時,繼續履行CCAA(中國民用機場協會)理事成員責任,向有需要的單位或貧困地區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攜手戰勝疫情,為內地貧困地區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幫助。澳門國際機場曾獲同為協會成員的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慷慨捐贈,體現了雙方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情誼。今年8月,飽含澳門國際機場員工深情厚誼的價值10萬澳門元(約合人民幣8.2萬元)的口罩、防護服、眼罩、測溫儀等防疫物資發往民航局定點幫扶的新疆于田縣和策勒縣,以解燃眉之急,踐行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精神,助力兩縣疫情防控工作及脫貧任務。
在國際民航平臺上,澳門國際機場作為國際機場協會(ACI)成員,一直與其他成員保持聯係,緊跟國際民航發展步伐,如與東亞機場聯盟成員分享疫情應對措施等。
“防疫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抗疫路上,大家從不孤單。在澳門國際機場的主導下,機場員工各司其職,堅守崗位,將繼續在這場持久戰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澳門國際機場工作人員如是說。
新聞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郭子超 胡夕姮 制圖:張旭 郭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