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洶湧 中國民航如何乘風破浪?
2020年08月19日
進入盛夏,一個接一個的熱帶氣壓在太平洋生成,蓄積能量,隨後挾著滔天巨浪撲向大陸。“黑格比”“薔薇”“米克拉”……她們的裙擺攪動著大海,天旋地轉,漁船只得駛回港灣,一排排迎風抱團,緊緊地將自己拴在岸邊。
也是在這個夏天,一檔展示“三十而已”的女團成長類綜藝節目讓“乘風破浪”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無懼困難的宣言。
逆勢擴張:東航南拓,廈航北望
對于民航業來說,疫情便如同一場百年不遇的臺風,航空公司就如在風浪中航行的船。新冠病毒洶湧襲來,有的公司不堪沖擊,只得宣布破産或者歇業,其中不乏意大利航空、南非航空、維珍澳洲等耳熟能詳的大牌航企;大部分航企則小心翼翼地躲在避風港中,通過裁員、降薪、取消飛機訂單、關閉營業點等方式自救,謹慎觀望,等待風浪偃旗息鼓,英國航空宣布削減總計約10700個工作崗位,阿聯酋航空已經裁掉大約1/10的員工;而在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下,國內的一些航空公司已開始在驚濤駭浪中逆風而行,勇敢地揚帆出海、開疆拓土。
近期,東航先後宣布參與創立三亞航空、成立廈門分公司;廈航整合北京分公司、天津分公司及旗下河北航空、江西航空資源,設立北方總部。疫情來時是抗疫先鋒,疫情平穩時化危為機,東航和廈航在戰疫中的亮眼表現、後疫情時代敢為人先的市場布局令人印象深刻。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綦琦告訴記者:“從疫情所帶來的影響而言,國內的航企在複工複産之前比國際同行的損失還要大,因為國內航空市場比國際航空市場提前一個月進入了‘冰凍期’”。
那麽相較于國際同行,為什麽國內的航企普遍複蘇更快,韌性更強,並且依舊保持著持續發展壯大的步伐?
張良計與過牆梯
今年迄今為止,要論民航市場上影響力最大的一次營銷活動,當屬東航在“6·18”購物節推出的“周末隨心飛”。在傳統暑運旺季的關口,這個不限次數、不限時間、不限目的地的飛行套餐敲響了民航加速複蘇的鼓點,隨後被國內各個航空公司群起效仿,熱度持續至今,影響範圍不僅在民航業,甚至帶動了雲南、四川、西藏等國內多地旅遊業、餐飲業的複蘇。
東航集團總經理李養民4月接受央視采訪時曾表示,東航積極推出多種舉措,在“危”中尋求“機”,打造持續的競爭力。調整飛機、發動機、航材的采購計劃,減少現金支出;積極做好飛機保養和維護,對飛行員等專業人員進行訓練,保持人才良好技術狀態;迅速改裝多架客機投入“客改貨”運營;拿到地面食品生産許可,實現“空餐地享”,開辟新的收入來源。如今“東航那碗面”“東航那杯茶”已經成為網紅食品,線上下單後,消費者在家裏就可以享用航空品質美食。
作為行業內實現連續33年盈利的航企運營典範,廈航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自救措施:大力推進降本增效,第一季度營業成本從去年同期的70多億元降低至50多億元;2月開始承接各類團餐服務,為返工之後沒有食堂的企業提供團餐定制服務;早在2月13日,廈航就率先做出了“客改貨”的嘗試,專門派出一架客機運載生活物資前往武漢,支援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療隊,為後來的大規模“客改貨”經營積累了經驗。
強大的企業文化精神與凝聚力也成為這兩家航空公司在疫情中率先複蘇的重要因素。面對暫時的降薪,許多員工願與企業共渡難關,堅守崗位團結一心,在朋友圈裏大力推介公司的新産品。如今,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保存實力為厚積薄發作足了准備。上半年,廈航總航班量已恢複至去年的65%;在“周末隨心飛”大火之後,東航又推出了2.0版本的“早晚隨心飛”,再次引領了市場潮流,刺激了更多的消費需求。
“變”是永恒的不變
“疫情一方面給民航行業整體帶來沖擊,另一方面也給管理經營能力較強的航空公司提供了擴張的機會。”綦琦說,東航補足國內市場短板,廈航整合京津冀資源設立北方總部,都是航企及時調整、抓住時機、逆勢擴張的例子。此前,東航的發展重點一直在國際化方面,而疫情暫時阻斷了航企的國際化進程,于是轉而發力國內,以一系列新産品、新基地公司來攻城略地。
當然,逆勢擴張的前提是有錢。作為一個相當“燒錢”的行業,現金流是處在危機中的航企最關注的問題。許多國外航企想要獲得政府的援助資金,不僅條件苛刻、周期漫長,而且要接受政府指導與管制,很難放開手腳構建長遠的戰略發展。最終資金鏈斷裂成為壓倒國外許多航企的“最後一根稻草”。
相較之下,國內航企的融資渠道更多元化,不僅得到了政府層面的支持,而且經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洗禮後,度過危機不再僅依賴政府增資控股這一招。
在疫情發生後,民航局想方設法為民航企業減免稅費、降低成本。免征航空公司應繳納的民航發展基金;對國際定期客運航班以及按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部署執行重大運輸飛行任務給予資金支持;降低境內、港澳臺地區及外國航空公司機場、空管收費標准……在前期出臺的16項扶持政策基礎上,民航局還在財經政策、行業政策、貨運政策等方面出臺了8項扶持政策,為企業纾困。“16+8”項政策,可為航空公司年減負約100億元,為企業創造良好的複蘇環境。
而各航企也在積極自主融資。據不完全統計,東航集團和東航股份已經發行24期債券融資477億元。除此之外,經證監會核准,東航股份獲准可公開發行154億元債券。廈航在今年1月~7月連發10期超短期融資券,總募集資金43億元。由于擁有較高的信用評級,國內大中型航企發債難度不大,票面利率也較低,比如廈航所發10期超短期融資券的票面利率金1.05%~2.4%。
在貸款方面,銀行和地方政府響應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務必推動企業便利獲得貸款,推動利率持續下行”要求,以及銀監部門提出的“對受疫情沖擊較大的企業,金融機構不抽貸、不停貸、不壓貸,努力做到應續盡續、能續快續”要求,給予了航企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今年6月15日,廈航與廈門建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廈門建行將在未來5年內為廈航提供意向性授信額度200億元。這樣的合作給航企的逆勢擴張打入了一劑強心針。
東航和廈航兩家航企在疫情前後的表現也再次告訴我們,改革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危機之中育新機、變局之中開新局”並不是一句看不到、摸不著的空話,而是體現在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務的每一件工作中,考驗著一個國家、一個行業、一家企業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面對危機不能等不能靠,而要更加積極主動地適應變化、擁抱新常態,才能經受住“黑天鵝”與“白犀牛”的考驗,強筋健骨,闊步向前。(《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評論員劉韶濱)
新聞來源:中國民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