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謹慎地迎接民航市場復甦

2020年08月04日

        7月23日,民航航班量創疫情以來新高,實際飛行 13059班,恢複至疫情前約八成;旅客運輸量達127.28萬人次,同比恢複近七成,客座率為73.57%。

        從數據上來看,中國是全球最先走出疫情影響的國家,整體經濟穩步復甦,這值得自豪。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不斷向好,民航業也走出了一條“勾”型復甦曲線。7月20日,去哪兒網發布了《“後疫情”時代民航出行報告》,回顧疫情以來國內民航市場整體情況。報告顯示,國內民航市場正逐漸走出低谷。筆者認為,其背後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我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和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擁有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粗略估計,全國仍有約10億人在過去一年沒有乘坐過飛機。中國經濟發展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民航強勁的發展韌性、高質量的發展道路沒有改變;另一方面,與疫情暴發之初相比,民航業已經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常態化防控機制,旅客也對健康出行有了更充分的思想准備。反映到數據上,西南、華南、東南3個地區的航班量率先恢複,北京前段時間的疫情反彈也未對全國民航市場造成較大沖擊。

        但是,國內民航市場仍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對未來發展不能片面樂觀。目前,全球疫情持續高水平流行,傳播高峰尚未到來。國際航協的最新分析報告顯示,預計到2022年,各國的國內航空客運需求才會恢複到2019年的水平,說明世界民航共同面對復甦難題。在全球化高度發達的今天,中國民航不能也無法獨善其身。最近一段時間,我國個別地區出現了零星、散發的本地確診病例,各地、各行業的防疫隔離政策存在不確定性,使航班運行計劃經常需要臨時調整,也給旅客出行帶來不便。例如,在成都雙流機場7月20日推出健康申報“一碼通”之前,旅客在機場掃碼時需要在30余個二維碼中查找對應目的地城市的健康碼。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各行各業都在有序推動複工複産。隨著高考和中考結束,加上跨省團隊遊逐漸放開,中國民航正面臨自疫情暴發以來最好的一次恢複機遇。航企一方面要想方設法把被抑制的消費需求釋放出來,各航空公司最近推出的“隨心飛”産品就是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要學會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把疫情防控期間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如各地機場商店努力拓展的網上購物市場。

        總之,經過疫情的洗禮,中國民航的內在活力和抗壓韌性會進一步增強,但面臨的外部環境則更加複雜嚴峻。民航業需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才能在逆境中行穩致遠。(《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評論員徐仲超)

 

       新聞來源:中國民航網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