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機科普小貼士:如何正確理解航班“延誤”

2020年07月08日

       現如今,飛機已經成為人們長途出行的首選,購票渠道也更加多元化。然而享受便捷出行的同時也需要承擔航班延誤的風險,對航班准點要求較高的旅客而言,如何選擇延誤風險更低的航班成為思考的重點。為了更好地服務旅客出行,很多軟件開發商提供了航班的准點率以及平均延誤時間信息,作為購票參考。可是准點率和平均延誤時間是如何得出的,延誤的評判標准又是什麽呢?

       帶著疑問,筆者來到天津航空運行質量中心,一位運行品質專員進行了相關解答:其實無論是准點率還是平均延誤時間,都是依靠民航大數據,在曆史航班的延誤數據基礎上計算得出的。

某航班動態查詢平臺航班信息截圖

       據了解,延誤分為起飛延誤和落地延誤。起飛延誤顧名思義就是航班實際起飛時間晚于計劃時間,具體的評判標准根據機場吞吐量的不同存在細微差別。中國民航局根據各機場吞吐量的大小劃分了機場等級,並針對不同等級的機場規定了地面滑行時間標准。只要航班實際起飛時間不超過航班計劃起飛時間加上局方規定的該機場地面滑行時間,就算起飛正常。例如圖片中天津航空GS7868航班,從南昌昌北機場的起飛時間為22點50分,局方規定的南昌昌北機場平均滑行時間為20分鍾,所以只要該航班于23點10分之前起飛,該航班都認定為起飛正常。值得注意的是,航班起飛延誤並不一定代表該航班真的延誤,而是需要看航班落地的情況。

       在民航統計中,只有落地延誤我們才將該航班定義為延誤。而對于落地延誤的評判標准是有一套固定公式的,簡單來說只要航班實際落地時刻比航班計劃時刻晚不超過20分鍾,民航局都會判定為准點到達。以圖片中天津航空南昌到天津的航班為例,航班預計0點55分到達天津機場,只要航班落地時間在1點15分之前,都算准點到達。

       由此可見,人們通常認為航班只要晚點到達了,就是延誤了;而民航局則認定落地時間比計劃時間晚20分鍾以上才視為延誤。

       由于導致航班延誤的因素衆多,比如航路和機場惡劣天氣、空中流量限制等,所以各類平臺給出的准點率和平均延誤時間並不能准確預測航班的真實情況。旅客們在參考各平臺的准點率和延誤時間時,除了考慮到這20分鍾差異的同時,還需要提前關注起降城市和所在地區的天氣狀況,科學地制定出行計劃。

 

       新聞來源:中國民航網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