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司該如何應對航空客運需求增長?

2019年07月29日

       航空旅行正變成一場對肉體忍耐力的考驗。座位縮小了,腿部空間消失了,這還不算,為應對航空客運需求的飛速增長,航空公司還有新招數——把更多人塞進飛機裏。

       據報道,菲律賓最大廉價航空公司宿務航空(Cebu Air)上月表示,計劃在一些新飛機上移動廚房和浴室的位置,以塞進創紀錄的460個座位,比目前的極限還多出20個。

       航空研究機構Landrum & Brown稱,這是一項更廣泛的努力的一部分,特別是在亞洲,在最熱門航線的飛機中塞進更多的乘客。

       該公司駐曼谷咨詢師Mathieu De Marchi表示:“航空公司正盡可能地塞進更多乘客。未來10年情況只會變得更糟糕。”

       盡管付費乘客對此不會感到高興,但近幾年來,將更多乘客塞進機艙的確幫助扭轉了美國航空業的局面。在亞洲,每年有1億人第一次坐飛機,這種策略成了廉價航空公司賴以生存的手段,他們為日益壯大的中産階層服務,後者更關心的是價格而不是舒適。

       亞洲的需求導致了該行業幾乎所有方面的短缺,從飛行員和機械師到機場和跑道(更不用說腿部空間了)。航空公司千方百計避免購買更多的飛機,並不得不在接近承載極限的機場購買額外的降落權。

       購買更大的飛機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種方法,就像亞航集團(AirAsia Group)正在做的。這家馬來西亞廉價航空公司6月份表示,將把數百架飛機的訂單改為一種更大型號的飛機,可多載50人,飛行距離多出約600英裏(1000公裏)。

       另一種策略就是簡單地安插更多的座椅。歐洲廉價航空公司瑞安航空(Ryanair)在這方面起了帶頭作用,該公司2014年從波音(348.09, -13.34, -3.69%)公司采購的高密度客機比正常情況多出了8個座位。

       香港國泰航空曾經以舒適著稱,但2017年該公司開始在波音777-300客機的每一列經濟艙座位中增加一個座位,代價是每位乘客的個人空間縮小了約1英寸。

       現在,減少腿部空間已成為業界常態。在本世紀初,經濟艙的每排座位間隔是34英寸(86厘米)到35英寸;現在30至31英寸是典型的,在短途航班上甚至可以發現28英寸的。座位寬度也從平均18.5英寸縮小到17英寸。

       這也就難怪,現在的經濟艙裏“空怒症”的情況時有發生。因為乘客們為傾斜的座位爭吵不休,航班被迫臨時降落。

       俄亥俄州代頓大學航空曆史學家珍妮特·貝德納雷克(JanetBednarek)表示,在亞洲,較小的座位不那麽有爭議,部分原因是亞洲人往往比美國人或歐洲人體型小。

       她說:“在人們體型平均較小的地方,這並不是一個大問題。很多人願意忍受不適,以換取低價機票。”

       票價也的確下降了。澳洲航空的數據顯示,一些國際航班的價格不到10年前的一半。低成本航空公司的競爭迫使各地的航空公司降低票價,並對曾經免費的東西收費。在人們可以買到的新的附加産品中有一種是:空間。

       在宿務航空,從馬尼拉到上海的單程機票價格可以低于100美元,但乘客需要付出另一種代價:飛機上的座位只有16.5英寸(41.9厘米)寬,達不到制造商空客所說的最低18英寸的舒適標准。

       宿務航空在6月份訂購了價值68億美元的空客客機,其中包括16架容量更大的A330neo。空客說,該型號飛機的典型布局是搭載260到300名乘客,包括頭等艙、商務艙和經濟艙。在“更高密度配置”的情況下,飛機可容納440名乘客。

       而宿務航空要突破這一極限,在這些飛機裏塞進460名乘客。

       該公司首席執行官Mike Szucs表示,“乘客的舒適度和體驗將是首要考慮因素”,但票價“始終是消費者關注的一個方面。”

 

       新聞來源:新浪財經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