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二十載 航空業迎來“再出發”

2019年07月02日

       對經濟多元化貢獻良多,航空業應成為城市經濟發展頂層戰略之一。

       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回歸後一段時間內澳門經濟曾一度依靠博彩業推動,但近幾年來由于國家社會與世界經濟形勢變化,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取得一定的成績,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澳門會展業、金融業、中醫藥産業及文創産業的增加值總額已達320.8億澳門元,占所有行業增加值總額的8.1%,與2015年相比占比增加 0.79個百分點。澳門政府在2015 年開始了《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的構建工作,其中多個指標直接或間接與旅遊業有關聯,根據澳門旅遊局統計,2018年入境總旅客3580萬人次,同比增長9.8%,過夜旅客1849萬人次,同比增加7.2%,均取得不俗成績。如果與香港橫向對比,澳門以香港的3%的陸地面積比例和8.8%的人口比例創造了香港的55%的入境旅客量和63%的過夜旅客量,從數量級上說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城市名副其實,旅遊業也拉動了會展等其他相關行業發展。在新興産業中,澳門會展業發展尤其迅速,2017年會展業的增加值總額為35.48億澳門元,約占所有行業增加值總額0.9%,與2015年相比,增加值總額上升近147%。旅遊業大發展的背後除了大灣區地面交通越來越完善帶來的新客源,航空也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據統計,2016至2018年年度空運入境旅客占總旅客比例分別為7.8%、8.4%、9.2%,可見空運對入境旅客市場的帶動作用愈發明顯。

       從全球成功經驗看,世界上土地等自然禀賦不高或由資源轉型的城市如新加坡、迪拜、多哈等無一不是由覆蓋全球的發達航空網絡和航空産業作為支撐,據不完全統計包括航空運輸、航空維修與航空制造在內,新加坡的航空産業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10%。澳門發展經濟多元化航空業應發揮引導性作用,從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角度出發,澳門本身地理位置優勢明顯,對內輻射粵西和泛珠三角、對外輻射東南亞、南亞“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同時與葡語系國家有著天然的人文聯系,航空業的發展也將極大促進澳門“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建設,無論旅遊客流、貨運物流,還是背後的人文交流都離不開航空這個基礎性的大交通。欣喜的是,根據今年6月6日公布的《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附件-澳門特別行政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文件,其中重點工作就包括了“有序落實澳門國際機場整體發展規劃,推進澳門國際機場改擴建工程”以及其他一些列促進跨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規劃,筆者建議澳門政府一方面繼續推動機場等航空基礎工程建設,更要把航空業提升為城市經濟發展頂層戰略之一,從總體規劃、預算資金、法律法規、人才培養、跨區域合作等各個方面給予頂層指導。

       打造世界旅遊休閑中心,航空市場需要加強多元化開拓。

       提到澳門的航空業,有必要回顧下澳門機場的曆史,澳門機場1989年動工,1995年啓用,是全球第二個中國第一個完全由填海造陸建成的機場,同樣填海而建的香港赤鱲角國際機場1998年才投入運營,可以說機場建立之初澳門的航空業是從無到有一路發展到今天,但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周邊香港、廣州等機場客流量已達到7000萬量級,深圳近幾年也是高速發展預計今年將達到5000萬量級,即使周邊的珠海機場也在2017年超過澳門機場並在2018年達到千萬級客流量機場,這些機場也都開始了新一輪的跑道、候機樓等基礎設施的擴建。而這些機場的基地公司均已成長為200架機隊以上規模的公司,航線網絡遍布全球。

       由于澳門土地面積和人口等客觀因素,我們不單純對比規模,但是從結構上看,澳門目前本地僅有一家是全服務航空公司,另外兩家一家公務機公司,一家直升機公司,航線網絡主要覆蓋中國內地,日韓和東南亞民航航線以及區域內短程低空航線。據澳門航空網站顯示,其機隊總數僅為22架,且全為窄體機,意味著無法開通洲際遠程航線。旅遊局數據顯示2018年短途市場(不含內地)入境增長率僅有1%,日韓市場均同比下降,反而長途客源市場同比增長4.5%,反映出一方面澳門對世界其他地區遊客具有良好吸引力,另一方面如果亞洲市場出現波動,澳門應該吸引更多長途和新興國家市場旅客前來,豐富客源結構。從澳門入境資料看,2018年美國入境旅客20.2萬人次,日均553人次,意味著一天有2架寬體客機的載量,印度近15萬人次,澳洲9.1萬人次,日均也有近1到1.5架寬體客機的載量。目前長途市場客人主要飛香港,從地面交通入境澳門,澳門機場2018年曾開通過季節性俄羅斯直航航線,這是良好的嘗試,未來期盼澳門可以開通到一些客流潛力的中長航線,哪怕是季節性包機,將有利于澳門過度依賴亞洲區域市場的單一局面,如果要打造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必然要吸引八方來客,利用通達的航線網絡吸引世界性客源,希望航空業界與旅遊等行業一起努力,不斷進行市場多元化開拓。

       建設速度追不上發展速度,航空基礎設施規劃應適度超前。

       航空業的健康長遠發展離不開航空基礎設施的支撐。從澳門機場吞吐量來看,2018年全年機場旅客量超過826萬人次,同比增長15%,航班量超過6.5萬架次同比增加12%。除了本地市場增長,也受益于香港、廣州、深圳機場的時刻飽和,澳門近兩年來承接了大灣區的很多流量溢出。目前全球很多機場都面臨飽和問題,但澳門因為土地限制,問題將更加突出,目前建設速度跟不上實際增速,無論是候機樓、廊橋還是飛機停機位等設施都近飽和。如果之前大灣區地面交通還未高度發展,各機場客源區域相對獨立,部分重疊,在港珠澳大橋、虎門二橋、深中通道(建設中)、深珠高鐵(規劃中)等一系列地面交通規劃落地的情況,灣區內各個機場將高度互動發展,人員流動更加便捷,旺季客流量極可能跨區轉移爆增,即使現在廣州、深圳旅客通過海運到香港、澳門搭乘航班已很普遍。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預測,到2030年灣區內每年仍有5200萬人次的旅客需求未能滿足,仍然是供不應求,如果澳門機場的候機樓、停機位、廊橋以及配套設施不能跟上,旅客航空旅行體驗將大大降低,將對澳門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地位大打折扣。

       澳門機場2018年初啓用的客運大樓新北翼,預計將客運大樓的接待旅客容量由每年600萬人次提升至780萬人次,而2018年實際旅客已經達到826萬人次,即使客運大樓南面17100平方米的旅客候機空間建成,整體接待旅客量將擴展至每年1000萬人次,按目前的增速,澳門機場曾預測2019年客流會達到870萬人次,如果把入境人數與機場吞吐量做一定的相關性推測,2018年入境旅客增速為9.8%,機場旅客吞吐量增速15.3%,而今年首五個月入境旅客共1718.9萬人次,同比增加21%,旅遊業界預計今年雙位數增長,機場前4個月累計總客流增速已達到16.9%,即使按2016至2018三年平均增速12.4%計算,2019年客流預計將達到928萬人次,機場到2020年極有可能將突破1000萬人次,南面擴建的候機樓又將面臨飽和。筆者雖然不是機場規劃專業人士,但是各個機場經驗看,很多機場的規劃值總是趕不上實際發展值,比如深圳機場目前在運行的T3設計年吞吐量4500萬人次,但2017年旅客吞吐量已達到4561萬人次,2018年更是達到4935萬人次,已提前三年達到了設計容量。香港機場同樣也提前三年就達到機場規劃大綱容量上限值年42萬架次,受此限制2016至2018年飛機起降架次增速僅分別為1.5%、2.2%、1.7%, 增速在灣區機場群連續幾年墊底,很多新航司和航線無法獲得新增時刻轉移到周邊機場,而第三跑道還要再等四到五年建成投入使用,航空客源的流失可能也會影響整個城市經濟發展。

       筆者建議澳門民航局對澳門機場中長期規劃全面梳理,充分預留土地和填海工程評估,為遠期發展設定科學預估值。重大基礎設施的規劃影響是整個城市的發展,澳門機場建設本身負責涉及填海,土地、淨空保護、空域、跨行政區協調等衆多複雜因素,機場周邊一旦規劃建設其他設施,在澳門的土地管理制度下改擴建將困難重重。管理者必須本著對社會公衆與曆史負責的態度,為未來30到50年發展預留好空間。據澳門特區2019年施政報告,澳門民航局已經完成修改並向中央政府提交了《澳門國際機場整體發展規劃》,希望中央政府對澳門航空業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給與更多支持,加快建設步伐。根據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澳門機場定位發展區域公務機業務,現在澳門公務機航空展已持續舉辦多屆,在業內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這都需要停機坪等硬件資源,因此澳門機場公布的中長期規劃必須要加快推進。澳門的航空基礎設施規劃應適度超前,因為未來澳門承載的不僅僅是本地的航空運輸需求,還要考慮澳門與珠海包括橫琴未來的人口增長和經濟融合,立足大灣區機場群,匹配大灣區航空需求,服務大灣區經濟發展。

       專營權到期,航空業迎來“天空開放”。

       澳門民航局早前已經宣布澳門航空25年專營合同期在2020年底屆滿後將不再享有獨家專營權,這意味著澳門可能將會有新的航空承運人出現,結束一家基地公司的局面。筆者認為開放總體是有利于航空業在新時期健康發展的,一方面大灣區航空需求持續增長,澳門增加本土基地承運人將為澳門航空市場注入新能量,與澳門航空進行良性競爭,促進更多未開發航線的發展,帶動新興航空市場客源,另一方面現有的航線市場進行差異化競爭,比如同一航線采用不同航班時刻等增加了航班頻次,更加有利于不同旅客出行需求,價格競爭也會使澳門本地和外來旅客受惠,間接推動旅客需求增加。

       本地航空業的多元化,也將促進航空方面的就業,目前澳門航空業發展的短板之一就是缺乏相關專業人才,澳門機場建立之初就選派了一批澳門精英去內地學習,同時也有一批外來航空人才支持澳門民航建設才有了今天的成績。增加澳門本地基地航空公司,將加快本地航空人才的培養,無論是飛行員、地勤還是工程維修人員,這些專才將改變澳門本地就業結構,給年輕人更多的選擇,帶動和服務相關産業,也將有利于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

       對于“天空開放”,筆者比較認同穩健的開放步伐,有專家曾建議澳門應“全面放開”或者開放更多“第五航權”,讓境外航司開通經澳門前往第三國的航線,筆者認為應該仔細斟酌,澳門本地市場有限,境外航司資源主要集中在其本土,在澳門資源有限,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無論航班的銜接、銷售組織還是航線培養等方面都不如基地公司,如果第五航權航線大部分增量只是增加中轉量,雖然增加的機場吞吐量,但對入境旅客和旅遊消費並無幫助,反而會耗費機場時刻資源和候機樓的處理能力,筆者建議參考澳門基地公司的意見,以基地航空公司為主,除非是基地公司短期內無法經營的航線。內地對與基地公司的“加分”甚至是明文規定的,比如在航權分配的評估打分方面,比如在時刻分配方面,基地公司對基地機場貢獻最大,照顧基地公司本身是行業慣例且無可厚非。過去的專營權可以說是對澳門這個特殊航空市場的一種“保護”,體現了一定的曆史合理性。筆者雙手歡迎“天空開放”,比如鼓勵籌建本地新航空公司激活競爭,鼓勵差異化發展如開通遠程航線等,但希望這個開放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將有利于澳門航空業的長遠穩定健康發展,這方面政府和民航主管部門可多聽聽業界的聲音和建議。

       輝煌激蕩,承前啓後,澳門如今站在新的起點,回歸二十載,航空業將迎來“再出發”!

 

       新聞來源:民航資源網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