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行李牌緣何引起全球關注?

2019年06月17日

       如果將傳統的紙質行李標簽首尾相連,每年全球民航業使用的行李標簽能夠環繞地球30多圈。然而,即便如此,每年依然有不計其數的行李被丟失。據國際航空電信協會(SITA)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航空公司承運的行李數量約43億件,其中0.06%被錯運。

       近日,在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第75屆年會上,與會成員航空公司一致表決通過了RFID行李跟蹤等5項決議。RFID(Radio FreqtJency IdenTIficaTIon,射頻識別)被人們視為實時和准確地追蹤旅客行李的“黑科技”,再次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

       進程:

       RFID應用“多點開花”

       根據IATA年會上達成的決議,航空公司承諾向使用具備RFID嵌體的條形碼行李牌轉變;使用RFID數據報警,與機場和地面服務商一起協商制定流程,預防錯運行李。雖然該決議未設定具體的時間表,但RFID的全球部署工作有望在4年內完成。

       衆所周知,目前,全球大多數機場和航空公司都使用粘貼性紙質行李牌,正面打印有目的地機場、航班號、旅客姓名等信息,以及與航班信息相對應的條形碼。RFID通過無線電波來追蹤物體,有極高的靈活性和准確性,准確率遠遠超過了傳統的條形碼識別技術。在一次對4萬件行李的測試中,裝有RFID標簽的行李讀取准確率高達96.7%。除了能實時追蹤行李外,行李全程追蹤還能夠有效減少行李欺詐行為,及時發現行李偷盜行為,同時還可以加快航班准備速度,減少航班延誤。

       香港國際機場是率先引入RFID的機場。2008年,在香港國際機場,所有旅客登記櫃臺都可打印RFID行李標簽,航空公司可按各自需要使用。

       不過,受技術和成本等因素的限制,過去10年,國內應用RFID技術的機場並不多。相反,航空公司成為RFID技術應用的重要推動力。

       以東航為例,從2016年,其就開始了相關的研究和設計工作;2018年,全面測試了RFID打印設備、RFID行李牌、讀取設施、後臺數據管理平臺,以及現場操作流程;自2018年9月起,分別在中聯航的上海虹橋—北京南苑、北京南苑—廣東佛山航線上,東上航的上海浦東—重慶、上海浦東—美國夏威夷等航線上進行了實際運營航班的雙向測試;今年1月28日,又率先在上海虹橋—湖北武漢航線上應用RFID技術,這一消息得到了央視、澎湃新聞等媒體的廣泛關注。

       不得不說,這些年,RFID技術的廣泛應用離不開相關機構的高度重視。IATA第753號決議要求,成員航空公司能夠在旅客行李運輸的四個關鍵節點(行李交運、裝機、中轉、到達)追蹤行李,要將追蹤到的旅客行李信息在聯運航空公司之間進行信息共享以及數據交換。同時,IATA對754決議進行了修訂,增加“行李追蹤記錄”作為依據。在國內,我國民航局在2019年“民航服務質量重點攻堅”專項行動中專門提出研究制定《全民航行李全流程跟蹤系統建設指南》,鼓勵RFID等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目前,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行李系統也計劃全面應用RFID技術,共安裝了82套RFID識別設備,將有效提高機場和航空公司對行李運輸信息的采集率和行李追蹤的准確性,實現行李的實時共享和精准定位,讓旅客行李“有迹可循”。

       輿情:

       點贊全程行李追蹤“新技能”

       如今,越來越多的旅客對接收行李托運通知及相關管理行為表現出濃厚興趣,“RFID”這一名字也越發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在網絡上,網友們連贊“太高端了”“快遞要不要也加上這個功能”“黑科技太新潮了”。

       不只是網友,自RFID推出至今,各家媒體也紛紛看好這項技術。今年東航在上海虹橋—武漢航線上應用RFID技術時,當地媒體《武漢晚報》以“像查快遞一樣查行李”為標題,對東航啓用國內首個RFID行李跟蹤系統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文章提到,能夠精准鎖定行李運輸位置,快速掌握行李動態信息是智能化出行的重要方式,並表示RFID技術為“不會說話的旅客”解鎖了一項“新技能”。《中國日報》等媒體則更關注RFID技術應用的效果,“依托後臺大數據支持,RFID技術應用成效逐步顯現,東航利用系統數據實現了全流程監控,提高了運行效率,行李遲運量同比減少23.76%。通過該技術的應用,航空公司對行李全流程的位置追蹤和運輸質量管控實現了顯著突破。與此同時,新技術應用也為民航‘行李大數據’的共建共享注入了新動力”。

       此外,輿情也聚焦了如何在更大程度上推廣這項新技術,讓更多旅客獲益。網友“卡腦殼CANAir”表示,“香港國際機場是較早利用RFID技術管理旅客托運行李的機場,確實很高效。但投入成本高,從長期使用的效果來看,關鍵是成本是否可控,同時要推進相關關聯平臺信息的共享”。《華夏時報》與這位網友的觀點不謀而合,“RFID技術的實施和現代報文標准的應用須各方通力合作,航空公司、機場和地面服務商應聯手滿足客戶需求”。不少專家也表示,由于機場、航空公司等參與方有著不同的訴求,在同一使用場景下多種設備及系統的並行使用,不僅無法做到數據兼容,更是一種重複投資,因此行李全程跟蹤的落地和實施不僅需要技術、流程、設施、設備等方面的一些調整和改進,更需要協調多方進行合作。

       點評:

       新技術推行需民航系統通力合作

       長期以來,行李問題一直是旅客出行中的一大痛點。根據民航局每年的消費者投訴情況,行李投訴僅排在航班問題和票務問題之後。SITA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航空旅行所有環節中,行李提取場景保持心情愉悅的旅客數量最少,為75%;如果行李提取時長控制在10分鍾或更短時間內,88%的旅客會心情良好;若等候時長達到30分鍾以上,保持心情愉悅的旅客人數將驟減至54%。

       實際上,航空公司對更加快捷安全的行李處理也有著迫切的需求。在全球範圍內,航空公司每年都因行李錯拿、破損等問題蒙受巨額經濟損失。

       在這樣的背景下,RFID技術的應用無疑將受到社會的廣泛歡迎,因為旅客需要快捷的托運行李方式,以及一切盡在掌握的感覺。這如同在網上購物時,全流程的訂單商品追蹤不僅可以極大緩解消費者的焦慮,同時也可以讓消費者在商品運輸發生問題時及時采取行動。以東航為例,旅客可以像查詢快遞一樣,在微信小程序“中國東方航空”中,掃描或輸入自己的行李牌號碼,就能實時了解托運行李狀態,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便捷、安心服務。

       從RFID技術近年來的應用來看,成本數據共享等問題也成為其廣泛應用的阻力。例如,在數據方面,信息孤島是民航業內人士聚焦的難點。從目前來看,航空公司、機場行李系統供應商、離港系統供應商等都只擁有部分行李跟蹤數據,互相之間尚未有效完成數據共享。

       因此,要加快RFID技術標准的制定進程,為技術的廣泛廣泛應用打下紮實的基礎;要加強機場、航空公司等民航各系統之間的數據共享,推動行業全鏈條各環節共同參與;要在技術升級上發力,進一步降低技術應用成本,以便在更大程度上推廣RFID技術。我們相信,未來,將有更多的機場實現以RFID技術為主的行李全程追蹤,更多的旅客將享受到智慧民航帶來的舒適便捷的出行體驗。(《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記者張豐蘩 通訊員馬旭輝)

       智慧民航助力旅客便捷出行

       前不久,筆者接到一個朋友的求助電話,朋友一家人興高采烈地去國外旅行,到達目的地後卻發現行李丟失了。所幸朋友及時聯系了航空公司客服,航空公司第二天就把行李送到朋友住的酒店。

       實際上,此類“人在囧途”的事情並不鮮見,這種朋友求助電話也不是筆者第一次接到。無一例外的是,不論行李晚到還是丟失,都對當事旅客造成了困擾。

       一件行李完成空中之旅需要經過多個環節:在出發地,需要在值機櫃臺稱重量、貼標簽,通過傳送帶進入庫房識別歸類,再拉至停機坪裝入貨艙內;飛抵目的地後,需要從貨艙卸載下來,運送至旅客到大廳的行李轉盤上,等候行李主人認領。正因如此,也會發生貼錯標簽、識別錯誤、上錯航班、遺漏等情況,RFID技術則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RFID技術其實不是新生事物了。它源自上世紀40年代的雷達技術,目前已廣泛應用在多個領域。比如,制造領域的生産實時監控和追蹤,物流領域的貨物追蹤和快遞,電子支付領域的移動支付,環境監測領域的實時監控和跟蹤等方面都能夠看到此項技術的身影。經過70多年的發展,RFID已經是較為成熟的技術,用在民航行李追蹤領域可謂正當其時。

       當然,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推廣和使用都不會是一蹴而就的。拿行李識別技術來說,如果僅在個別機場投入使用,當托運行李被錯誤識別,發往沒有使用該技術的機場時,未必能及時找到。特別在全球機場、航空公司數量衆多的情況下,他們的經濟基礎、硬件設施各有不同,此項新技術的推廣和實施進程也會略有差異。只有推出相應的實施標准和准入方案,讓這項技術成為全球民航業的“標配”,才能夠發揮實效,更好地為旅客提供服務。

       如今,引入新潮科技已成為全球民航業的共識。例如,近日,日本東京成田機場宣布,將引入“顔認證”和“臉部PASS”技術,旅客在辦理登機手續時只要錄入護照和機票信息並核對無誤,後續的行李托運、安全檢查、登機口確認等環節,靠“刷臉”就能快速完成,這將極大加快了旅客登機速度。

       此外,大數據、雲計算等互聯網新技術也開始廣泛在民航業內應用,打造“互聯網+機場”的智慧模式已成為未來世界航空運輸企業的發展方向。可以預見的是,更智能、更便捷、更優質的服務是大勢所趨。未來,在購票、值機、登機、行李托運等旅客乘機出行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引入新技術。

 

       新聞來源:中國民航網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