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數字化轉型藍海 民航業格局全方位重塑

2019年05月22日

圖源:大興機場官微

       近年來,全球航空運輸業持續盈利,為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面對拓展市場空間、提升競爭優勢的重大機遇,各國都不容錯失。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馮正霖近日在第十屆中國民航發展論壇表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全方位重塑民航業的形態、模式和格局。順應這一潮流,中國民航正以“智慧機場”、“智慧空管”建設為抓手,努力探索一條智慧發展之路。

      市場有多大?未來15年全球業務量將翻倍

      “航空具有巨大的變革力量,可推動世界各地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在全球範圍內,航空創造的就業機會超過6550萬個,對全球GDP的貢獻超過2.7萬億美元。”國際民航組織(ICAO)理事會主席奧盧穆伊瓦.貝納德.阿留說。

      新一輪科技革命將有效打通産業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為民航業與上下遊産業及其它交通方式的深度融合提供便利,形成高效率、現代化的快速交通運輸服務體系,實現互相支撐的良性發展新格局。

      國際民航組織數據顯示,2018年,國際航班量3800多萬架次,載運了43億乘客和5700萬噸貨物前往世界各地。據其預測,這些業務量在未來15年將會翻一番。

      在市場規模增加、消費群體擴大、保障能力提升等因素支撐下,我國始終是全球發展最快的航空市場之一。作為全球第二大航空運輸系統,中國正從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邁進。

      中國民航局近日發布的《2018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全行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0142.5億元,比上年增長18.5%。其中,機場實現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6.0%。另外,民航固定資産投資總額1957.8億元。

      今年以來,民航經濟運行情況穩中有進。1-4月,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旅客吞吐量均保持平穩增長。而按照相關部署,新時代民航強國戰略進程已全面開啓。數字化轉型是其中重要一環,以智慧破解發展難題成為不二選擇。

      從航空公司與機場運營到旅客服務、市場營銷及安全保證領域,數字化轉型都將提供前所未有的創新機會和增長紅利。

圖:5月15日,海南航空北京至奧斯陸航線首航飛機在挪威奧斯陸國際機場降落,標志著這一航線成功首航。圖片來源:新華網

      服務有多好?刷臉登機、無感安檢都不太遠

      等候托運行李、航班正點起飛、退改簽手續辦理……我們乘坐飛機出行時遇到的痛點並不算少。

      “目前航空運輸業的服務模式形成于上世紀70年代,現在航空旅客的消費心理、習慣、行為發生了很大變化。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有關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旅客希望出行無紙化、流程智能化,期待更為個性的交互式、體驗式貼心服務。”馮正霖說。

      在中國航空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宋志勇看來,航空公司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適應旅客需求的變化,通過深化供給側改革在保證安全前提下加快完成服務品質提升、商業模式轉型和運營模式轉型,而實現這三大任務離不開數字化轉型。

      中國南方航空(600029)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副書記韓文勝也表示,電子化出行能關注旅行時的每一個痛點,站在客戶的角度重塑服務的鏈條,積極面對變革,提升客戶的體驗。“目前我們50%的旅客已經不再需要值機的環節,我們希望今年年底達到70%。”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輪值董事長郭平分析稱,在航空業尤其是機場,正在實現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融合,實現資源分配優化,提升效率和統籌的管理。

      他舉例說:“一張臉就是一個典型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輔助提升旅客從值機、安檢到登機的整體安全保障。人臉認證的旅客,可以在部分環節少感知甚至零感知的情況下,快速完成各個環節的安全檢查。我們預計到2021年,中國50%的機場將在所有的接觸點提供諸如像人臉識別的一站式服務。”

      “事實證明,我們一度低估了智慧化的浪潮。”廣東省機場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治洲表示,“我們部署自助行李托運區時曾面臨一些爭議。因為之前在承載6000多萬旅客的白雲機場(600004)1號航站樓,部署了一臺自助行李設備,發現使用者寥寥無幾。現在,已部署300多臺自助設備設備和50條出入境自助通關通道。經過一年運行,自助行李托運占比達50%,自助值機達74%。”

      “航站樓變得非常空,合作夥伴希望進一步減少櫃臺。我們在想,下一代的航站樓不需要那麽大,或者如果有航站樓可能更多是作為購物中心。”他認為,推進智慧機場建設,將有大量的治理規則需要被更新。

      航班有多准?“最強大腦”應對高度擁堵

      “國內客運航空公司航班正常率力爭保持80%,全國主要機場放行正常率和始發航班正常率力爭達到85%。”持續完善航班正常工作,是2019年全國民航工作會議提出的工作重點之一。

      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制定航班時刻差異化調控機制,合理縮小管制間隔,轉變管制運行方式,且需要打破數據壁壘,完成航權、時刻和預先飛行計劃的數據融合,加快民航運行數據中心建設,完善空管、機場、航空公司及運行保障單位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決策機制。

      談及信息數據,馮正霖認為,其早已不是辦公自動化的簡單産物、生産運行的輔助性資源,而是當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進程中最富交融性的驅動性資源。如何利用數據獨有特性為民航變革賦能,應成為全球民航業界思考的重大課題。“我們要把流程再造和組織變革作為智慧民航建設的核心,智慧民航建設不能片面的理解為新技術應用,而是面向未來,全面的、系統的業務流程智能化轉變。”

      在智慧運營領域,中國航信打造機場協同決策系統(A-CDM)為機場構建“智慧大腦”,讓機場保障信息一目了然。中國民航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肖殷洪說:“我們的A-CDM産品,徹底打通了航班保障全鏈條,將航班流、旅客流等多個系統融為一體,38個保障節點全信息推送,工作人員只需一個手持移動端就能實時掌握所有信息,實現機場對航班各環節的掌控和精細管控。”

      蔡治洲表示,“最強大腦”A-CDM對其正常性的貢獻巨大,使得管制運行控制從原來的分鍾級提高到秒級。“A-CDM平臺起用後,白雲機場的平均滑出時間減少了1分鍾,旅行正常率提高了5.97%,始發離崗提高了7.26%。”

      “針對高度擁堵的狀況,只有智慧空管能解決這一難題。”中國民用航空局空管局局長車進軍認為,基于航迹運行是未來空管發展的核心技術,是智慧空管發展趨勢的一大特征。其將可以根據飛機的性能、航班時刻、氣象條件等多種因素,綜合優化針對每個航班的航迹,使飛行與空管建立共同的行進優勢,大大提高協同性、精准性、安全性。

       在不遠的未來,智慧民航將以數據流為載體,形成一個業務流、信息流、資金流、價值流等各類資源要素有機融合的民航生態圈。正如國務院發展中心主任李偉所說,我國民航業正迎來數字化轉型的廣闊藍海。“可以預見,未來中國民航企業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數字化的創新能力。”

 

      新聞來源:新華網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