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排隊時代:航空業的未來即將著陸亞洲

2018年10月30日

        說起令假日心情變壞的因素,沒有什麽比航班延誤和機場排隊更具破壞力了。試想一下,如果你不用出示護照,不需要排隊等候便可直接登機該有多好?如果有人直接將你的行李從家中托運到酒店,去機場的路會輕松多少?

  幾十年來,零售行業一直因改善客戶體驗的獨特創新而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例如京東無人超市,它綜合利用了計算機視覺、傳感器融合和深度學習技術,可檢測商品何時從貨架上取走或被放回,從而讓消費者告別傳統的排隊結賬流程。除此之外還有節省人力成本的無人機快遞,以及在用戶進入試衣間時自動推薦匹配商品的智能試衣鏡等等。

  相比之下,由于安全問題、嚴格新規以及規模挑戰,航空公司和機場不得不放慢了創新步伐。但隨著乘客數量的迅速增長,解決乘客容量問題的需求變得日益迫切,改革勢在必行。

  僅建設新跑道和候機樓不是一種可持續的解決方案,並且空間限制也會導致可行性有限。采用新技術改變乘客值機方式才是正確的解決之道。

  告別長隊

  機場的客流量高達數百萬,只有減少乘客排隊和等候時間才能確保客流有序。

  生物識別掃描技術,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德國漢莎航空公司最近在洛杉矶國際機場試行了自助登機服務,其攝像頭可自動為乘客拍照,讓350名乘客在20分鍾內順利登乘A380飛機。為實現這一目標,Amadeus在漢莎航空的離境航班控制管理系統(Altéa)之間建立了接口,美國海關則提供了實時識別乘客的數據庫。目前全球有多家航空公司和機場正在試行生物識別登機流程,這也意味著該技術可能很快便會推廣開來。

  亞洲的許多機場都采用了某種形式的生物識別掃描技術,以加快乘客的值機速度。例如,新加坡樟宜機場新建的4號候機樓廣泛采用了生物識別技術。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技術將集成到所有接口中,從辦理登機手續和托運行李到入境檢查、機場安檢和登機等等,讓紙質票檢票、護照檢查和排隊成為過去式。在加快效率的同時,有效增強安全性。

  從乘客便利性方面來看,以上所有的關鍵在于實行單一旅程令牌。乘客僅僅憑借一把密鑰,例如自己的虹膜,便可以接受所有檢查。

 輕裝簡行

  另一項可顯著提升乘客體驗的創新是無行李飛行解決方案,即航空公司或機場包接包送地托運乘客行李。這項服務離不開雲技術的功勞,它不僅解決了曆來讓乘客頭疼的行李問題,避免乘客拖著笨重的行李趕飛機或退宿後滿城跑,還幫助機場充分減少了現場檢查行李所占用的空間。

  Off Airport Check In Solutions (OACIS)等公司首開行業先例,借助基于雲的AmadeusACUS通過遠程快閃乘機手續櫃臺,乘客在遊輪碼頭、體育賽事現場或是酒店,就可以辦理乘客及行李的乘機手續。

  要想實現遠程批量托運行李,關鍵在于航空公司和機場流程的全程整合。此外,航空公司可能還需要考慮通過合作,來管理行李的提取和最後到戶的運送。

  機器人助手和雲技術

  對于希望充分利用有限空間的機場,雲技術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它能夠幫助航空公司減少甚至取消在機場的某些不必要的硬件設施,從而減少所需的技術人員,降低硬件成本。

  雖然這並不會讓機場的物理登機櫃臺完全退役,但可以通過在機場的其他地方、甚至機場外值機,來緩解對固定物理資産的壓力,從而釋放更多空間,疏通乘客流量。

  例如,香港國際機場部署了創新型iCUSS智能值機櫃臺,這是一款全新移動式值機終端系統,支持乘客在各個地方遠程辦理值機手續。此外,機場還可通過雲技術實時下載特定航空公司值機應用,以降低維護傳統特定航空公司數據流的成本。

  如果您不會使用自動化自助服務值機櫃臺,還會有機器人前來幫忙。雖然短時間內機器還不會取代人工,但是目前全球已有很多機場和航空公司都開展了相關試驗,希望使用機器人為乘客提供辦理手續所需的信息,從而加快值機速度。

  荷蘭皇家航空便是其中之一。它在美國推出了Care-E自動駕駛托運車,旨在通過掃描乘客的登機牌以及運送最多重達85磅的行李,來減少機場擁擠現象,改善乘客體驗。這項服務尤其適用于老年人或行動不便的乘客。得益于人工智能技術,Care-E甚至還能夠訪問實時數據,為更改登機口的乘客帶路。

 無懼航班延誤

  雖然技術不能保證完全杜絕航班延誤,但是可以舒緩乘客的心情。試想,如果您能在機場休息室或自己家中喝上一杯最愛的雞尾酒打發時間,是不是比在登機口焦慮地等待強上百倍?

  航空公司和機場正朝著更先進的通知系統邁進,該系統不僅能夠在航班延誤之前、甚至是乘客到達候機樓之前通知乘客,未來還可能全面集成乘客的後續行程,以便客戶提前重新安排交通方式、酒店和活動,從而免除後顧之憂。

  此外,機場還開始實施虛擬建模和模擬技術,以預測航班延誤的影響和優化跑道容量的利用,從而緩解航班延誤帶來的過度擁擠現象。

 亞洲主導未來

  面對前所未有的迫切需求和發展機遇,航空公司和機場將紛紛投資新技術,解決容量限制問題。據預測,亞洲將成為下一個十年客流量的增長中心,到2035年,亞洲出境、入境和境內航線的客流量預計將每年增加18億人次。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預見,亞洲有望成為這些創新技術的領導者。

  基礎設施限制可能是亞洲航空公司和機場擴大投資的主要動力,但隨著便利性、速度和服務逐步得到改善,乘客將成為最大的贏家。


       新聞來源:民航資源網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