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革命顛覆航空業

2018年09月19日

如今,航空航天業正處于最有利可圖的時期。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帶動了航空旅行需求增加,全球範圍內機隊、機場和樞紐的數量也在暴增。飛機制造商的月均生産量也已創造紀錄。目前,全世界服役中的飛機有26000架,而到2028年,將逼近38000架;彼時,國際樞紐的數量將從60個增加到80個,收入客公裏(RPK)將從目前的7.4萬億(收入客英裏4.6萬億)增至12萬億(收入客英裏7.5萬億)。

這種增長本身就是一種顛覆。雖然航空航天業的門檻相當高——畢竟對資本投入和專業性有一定要求,但是,仍有潛在的競爭對手虎視眈眈,想要瓜分大部分業務。

數字化影響

正如大多數行業一樣,數字化也在重塑航空航天業——從收集機上數據的各種傳感器,到無人駕駛飛行。目前,飛機上的不間斷的實時信息流,可以幫助地面人員和飛行員更新系統及設備狀態,及時獲知當前和將來的天氣狀況。例如,不久的將來,這些智能互聯的飛機可以使用實時數據調整飛行路線、提高燃油效率、規避湍流,甚至著陸後無須等待登機門開啓。

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收集和分析大量數據。這一任務由飛機及發動機制造商承擔,要求其增加傳感器、增強實時畫面捕捉能力,以便了解飛機狀態。不過關于這一問題,人工智能也已開始發揮作用。

至于航空航天業價值鏈上的維護端,預見性維護可借助分析法,盡可能精確判斷某一飛機部件何時需要更換,彰顯了其提高效率的能力。雖然這一方法已存在多年,但不論是航空公司,還是維護、維修和徹底檢修的相關機構,現在才開始接受它,以確保飛機零部件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減少設備檢查次數,同時保證飛機安全性最優。

3D技術和自動化

如果借助3D技術打印零部件,即增材制造,維修時間也可縮短,而且可以在距離飛機維修點較近的地方生産零部件。不過,這樣一來,在效率提高的同時,航空航天業複雜的全球供應鏈可能會遭到破壞,特定參與者可能會受到影響。

從長遠來看,最大的數字化顛覆可能是實現單一飛行員駕駛,甚至是沒有飛行員遙控和自動駕駛飛機。不過,要想讓公衆接受這種變化,還是很具挑戰性的——盡管二者都致力于通過減少人為錯誤來提高飛行安全性。

不過,飛機制造商還是要做好制造此類飛機的准備,同時也要支持目前飛機內置自動運行系統的推廣使用。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這樣的航空航天業巨頭都已開始研發無人機,未來將運輸旅客在城市上空飛行——不管飛機上有沒有飛行員。不過,一些數字化技術巨頭和初創公司也采取了同樣的行動。


對旅客而言,航空航天業的數字化更應該是一場勝利:出行會更舒適,航班延誤或取消導致的等待則會減少。雖然單一飛行員或自動駕駛飛行等重大變化仍引起了廣泛爭議,但是數字化革命大多都是在旅客看不見的地方悄然發生的。(《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凱翔)


新聞來源:中國民航報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