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內 顧客需求和數字化將如何改造航空航天業

2018年09月07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Forbes報道,說到技術和業務上的“顛覆(disruption)”,在過去幾十年,航空航天業相對來說過得比較輕松——飛機變大又變小,雖然效率總在提高,但飛機的飛行方式及制造方式基本上沒什麽變化。

  千禧年伊始,航空公司也曾受到過沖擊:當時大批在線旅遊代理商和比價網站讓這一行業實現了價格透明。然而當前航空航天制造商所處的經濟氣候,卻與那時完全不同。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動蕩,不僅削弱了運營商的利潤和客戶關系,還引發了一場激烈競爭,迫使企業進行整合,甚至犧牲了一些頗有名氣的角色。

  對于航空航天而言,相對平靜的日子即將結束;未來十年,新技術和顧客需求將逐漸改變這一行業的商業模式。巨大的“顛覆”浪潮席卷整個行業,航空航天制造商應從各個航空公司那裏吸取一個重要教訓:從業者必須勇于接受伴隨“顛覆”而來的大膽想法,或者,准備好迎戰那些下手比較快的競爭者。

  完美風暴

  “巨大的顛覆”這個說法聽起來可能略顯誇張,然而與此同時,也確實出現了一股力量,將在未來十年間推動航空航天業進行改變,敦促飛機和零部件制造商對其維修、制造方式及産品線做出革新。這種“顛覆”主要有三類:數字化,顧客需求,以及實現可持續增長。

  就其本身而言,數字化已經足夠具有顛覆性,它包含從預見性維護到自動化等各類技術的集合。但是,席卷整個行業的除了數字化之外,還有其他諸如3D打印和模塊式設計等創新應用。這就意味著,航空航天業不僅僅會被“顛覆”,更將會“轉型”。

  很明顯,和其他大多數行業一樣,顧客需求和實現可持續增長對航空航天業來說也是老生常談。但未來十年,顧客需求將主要集中在減少排放和“綠色運行”、客艙設計的靈活性和創新性、以及能縮短出行時間的技術開發。而另一方面,可持續增長將主要集中在生産線的效率及靈活性、向維護及其他服務的拓展、以及創新融資。而最終,這三種“顛覆”將引領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飛機的安全性和定制化程度更高,更節省燃料,並且經過數字優化。

  增長和新對手

  如今,航空航天業正處于最有利可圖的時期。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拉動了空前的航空旅行需求,全球範圍內機隊、機場和樞紐的數量也在暴增。機身制造商的月均生産量也已創造了紀錄。目前,全世界服役中的飛機有26,000架,而到2028年,這一數字將逼近38,000;彼時,國際樞紐的數量將從60個增加到80個,收入客公裏(RPK)將從目前的7.4萬億(收入客英裏4.6萬億)上升至12萬億(收入客英裏7.5萬億)。

  這種增長本身就是一種顛覆。雖然航空航天領域的門檻相當高——畢竟對資本投入和專業性有一定要求,但是,仍有潛在的競爭對手虎視眈眈,想要瓜分一大部分業務。

  例如,在國家計劃的引領下,中國已經開始發展自己的航空航天産業,力求在2025年成長為幾個重工業領域的全球制造商。雖然許多人認為,要想真正成為航空航天領域的全球性競爭選手,中國可能還需要十年的時間。但是中國已經充分展現了其快速打入其他行業市場的能力:比如汽車制造,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制造商;還有太陽能板,中國在幾年之內就成了世界領先的太陽能板制造商,並不需要幾十年時間。

  數字化影響

  正如大多數行業一樣,數字化也在重塑航空航天業——從收集機上數據的各種傳感器,到最終的無人駕駛飛行。目前,來自飛機上的不間斷的實時信息流,可以幫助地面操作和飛行員更新系統及設備狀態、及時獲取當前和不久之後的天氣狀況。比如,不久的將來,這些智能、互聯的飛機,可以使用實時數據調整飛行路線,最大程度上提高燃油效率、規避湍流,甚至著陸後也無需再等待登機門開啓。

  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如何收集和分析産生的大量數據。這一壓力落在飛機及發動機制造商身上,要求其增加更多傳感器、增強實時畫面捕捉能力,以便了解飛行中或地面上的飛機動態——不過關于這一問題,人工智能也已開始産生作用。

  至于航空航天業價值鏈中的“維護”端,預見性維護——即借助分析法,盡可能精確地判斷某一飛機部件何時需要更換——彰顯了其幫助改善效率的能力。雖然這一方法已存在多年,但是不論是航空公司,還是維護、維修和徹底檢修的相關操作,現在才開始接受這一方式,以確保零部件的使用壽命得到充分利用,最大程度上減少設備檢查的次數,同時保證飛機安全性達到最優。

  3D和自動化

  如若借助3D技術打印部件——也稱“增材制造”,維修時間也可縮短;而且這樣就可以在距離飛機維修點較近的地方生産零部件。不過,這麽一來,效率提高的同時,航空航天業複雜的全球供應鏈可能會遭到破壞,特定參與者可能會受到影響。

  從長遠來看,最大的數字化顛覆可能是實現“單一飛行員”駕駛,甚至是沒有飛行員的遙控和自動駕駛。不過,要想讓公衆接受這種改進,還是很具挑戰性的——盡管兩者都致力于通過減少人為錯誤來增強飛行安全性。

  不過,飛機制造商還是要做好最終制造此類飛機的准備,同時也要支持目前飛機內置自動運行系統的推廣使用。像波音和空客這樣的航空航天巨頭都已開始開發無人機,未來將可載著乘客在城市間飛行——不管飛機上有沒有飛行員。不過,一些數字化巨頭和初創公司也采取了同樣的舉動。

  對于乘客而言,航空航天業的數字化更應該是一場勝利:飛行會更舒適,因航班延誤或取消導致的等待則會變少。雖然單個飛行員或自動駕駛飛行等重大變化仍受到廣泛爭議,但是大多數字化革命都是在旅客看不見的地方悄然發生的。

  滿足顧客需求

  技術並不是引領“顛覆”的唯一驅動力。航空公司和旅客也要求改變。為了搞活客戶關系,運營商也指望制造商能想想辦法,好讓他們提供與衆不同的旅客服務,吸引新的顧客。一個重要因素是,數字化所需要的“連接”不能中斷:互聯飛機不僅要傳達自身狀態,也需要讓旅客時刻在線。

  航司也想要新穎的客艙設計。如果飛機配置的是模塊化客艙,航空公司就可以隨時更改客艙設置,充分利用未占用的空間。例如,如果飛機上只售出80%的座位,那麽客艙的某一部分就可以改造成商務旅客的工作區、休息室、或者是兒童遊戲室。

  乘客和股東——更不用說一些國家及其監管機構——還要求航空公司減少碳足迹。航空公司已經與監管機構合作提升燃油效率,但作為一個不斷增長的、且産生大量溫室氣體的行業,航空業需要做的還有很多。電動發動機可能是一種解決方案;這樣可以減少噪音,夜間飛行無需擔心噪音煩擾。這樣的話,人們就能在更方便的時段出行,機場擁堵將會減少,航空公司的資産效率也將得到大幅提升。

  最後,航司和旅客也希望飛行能更快捷、並與其他出行方式更好地銜接起來。這也許意味著,你可以搭乘超音速航班從倫敦飛往悉尼,或者坐SpaceX火箭從北京飛到裏約熱內盧參加狂歡節;而超級高鐵也將機場和市中心連接起來。雖然這種長期的、極富吸引力的解決方案引發了不少議論,但是還需在追求速度與減少排放之間求得平衡,而且在此之前,可能還得開發出新型的推進系統。

  新的商業模式

  這種對于變化的需求,最終不可避免會影響到制造商的商業模式,並迫使其改變運營方式。為了實現可持續及可預見增長,飛機及發動機制造商正在開發一個新渠道:將業務拓展到維護和服務。但是,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支持,要求制造商考慮新的財務和所有權架構(例如租賃而不是銷售飛機)或者在認購的基礎上提供産品及服務捆綁包。例如,向航空公司提供的捆綁包可能包括租賃飛機、快速維護、定期艙室更換以及相關數據饋送。

  航空航天制造商還需要增加對機器學習、機器人及3D打印等技術的應用,研發出更靈活、更快速的飛機生産流程。隨著産品開發周期的縮短,制造商在生産的時候就可以更好地響應不斷變化的顧客需求。未來隨著新技術的出現,制造商也能更快地改進設計,例如開發新的噴氣燃料或推進系統。

  對航空航天制造商而言,幸運的是,這種“顛覆”在增長與繁榮的時期到來,他們有充分的資源來實行變革;而且它是緊跟著其他行業的顛覆而來,航空航天業可以從前人經驗中吸取教訓。不過毫無疑問,最重要的一課是,無論在哪個行業裏,最終贏家都是那些走在“顛覆”之前的人。


       新聞來源:民航資源網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